◆ 圓月往往會作為團圓的象徵,不少文人借此寄託自己的思念。 資料圖片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有陰晴圓缺,古人對這自然現象產生各種聯想,並賦予它不同的象徵意義。圓月往往會作為圓滿、團圓的象徵,不少文人借此寄託自己對家鄉、家人或親友的思念。

蘇軾就於丙辰年的中秋月圓之夜寫了《水調歌頭》,抒發對弟弟的懷念。那時蘇軾正在密州任太守,與弟弟分隔兩地,適逢中秋,看着圓月就更加思念對方,即使歡飲達旦,仍難以排解心中落寞。

這首詞上片由嚮往月宮寫起,以留戀人間作結;下片由傷離怨別寫起,以寬解祝福作結。

首二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像是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之伊始,然而接下來詞人並無就此作答,反而進一步設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宮闕」承接「明月」,「今夕是何年」承接「幾時有」,使疑問愈趨深邃。

詞人期望能像仙人那樣乘風到天上,這種脫離人間的奇想,令他幻想擺脫人世,奔往天宮,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不過,天上的「瓊樓玉宇」儘管美好,可是詞人又怕「高處不勝寒」,所以最終認為倒不如留在人間好了。上片就這樣營造了一種似人間而又非人間的意境,以及一種既醉欲醒,徘徊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感覺。

下片望月懷人。詞人用「轉」、「低」、「照」三詞描繪明月。這部分看似寫月,實際是寫未能入眠而在月下徘徊良久的自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以怨慕的語氣,抒發佳節思親的心情。然而,詞人心境曠達,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自我開解。結尾兩句,是給人以希望和祝福,「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超越空間的阻隔。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對弟弟的關愛和祝福,也撫慰着千古以來離人的心靈。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任貫中先生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