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柏強醫生呼籲大家快些打疫苗。作者供圖

車淑梅

兒科專家、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2020年度人道年獎得主、香港兒科醫學會前任會長葉柏強醫生不斷呼籲政府要將停課作為抗疫最後一個手段,因為抑鬱太久對兒童精神健康、學習、體能和肥胖問題都有壞影響。

早陣子,在香港兒科醫學會60周年紀念活動中,剛卸任會長的葉醫生表達了對孩子接種疫苗的憂慮,「剛剛兩年對老人家和小朋友都是不平凡的兩年,之前我們對孩子的保護非常嚴密,經常停課,今年孩子受的風險情況愈來愈高,復課後過萬宗個案中超過3,000多來自學校。其實在各界的努力下,中、小學生相對比較安全,因為去年6月開始,超過九成的學生已經打了兩針,今次爆發主要出現於年紀幼小的孩子之間,因為家長們擔心疫苗是否安全?是否需要?這都是不必要的,今次用的疫苗只有科興,這種滅活疫苗的特點是傳統製造,跟各位在母嬰健康院打的混合針,例如小兒麻痹、破傷風、百日咳等都是一樣,已有數十年的數據,很少刺激的作用,小朋友打了甚至沒有痛的感覺,所以絕對放心。至於復必泰疫苗,雖是新科技產品,但方法其實掌握了一段時間,之前應用在抗癌方面,疫苗就是這兩年開始,但已經擁有非常充分的數據,證明無論在成年人或小朋友身上效果都非常好,所以我們都很有信心和支持!小朋友怕打針是由於新環境比較緊張,如果在學校進行外展更好,小朋友在熟悉的環境中,又有同學老師校長在旁,很易適應。一定要打三針效果更顯著,第一和第二針相隔1個月,第三針相隔3個月,家長要記得。」

「如果小朋友發燒可以用快速測試,將他的鼻涕退至鼻孔出口附近,用測試棉花棒探入去,盡量多取分泌物,一樣可以測試到,高燒要去求診。其實成年人打針好重要,對孩子是一個保護,因為大人「中招」了可能也不自知,所以打了針,大人體內的病毒量會少很多。孩子確診康復了,也要留意變化,因可能在2至6個星期發生後遺症叫做『多系統性發炎綜合症』,小朋友會突然發高燒、出疹、眼紅、呼吸困難、皮膚發炎,以及心臟、肺、腦、腎會發炎,手腳甩皮,有好多淋巴核,比以前出現的川崎病更嚴重。美國方面的經驗大部分有此症狀的孩子都是因為之前沒有打針,打了針病毒量低,有此後遺症的機會少很多!」

「現在9月份,希望6個月以上的孩子、孕婦和餵哺母乳的媽媽快接種疫苗,如果幼兒可以打到七八成,小朋友的安全性更高,大家生活可以盡快復常。不過現在我更擔心的是老人家,80歲以上、住在院舍的已經打了很多,有好多有心的醫護,包括兒科的同事明知道院舍中有爆發也不介意!最怕那些獨居的、與家人同住的長者很多未有打針,風險很高,始終隨時會受感染。」

熱心熱誠的葉柏強醫生走上這條醫護道路,全因7歲時曾經長期住院,8歲那年媽媽得急病離世,話雖如此,他很正面地感恩自己和母親遇到很多好醫生,所以對醫生非常有好感。至今,葉醫生的金句︰「在辛苦的環境下,有機會出一分力,忙一點不重要,這是福分!」

香港有這些賢醫,正是我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