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元朗宏樂街電纜橋起火,導致天水圍、元朗及屯門出現大範圍停電,數十萬市民受到影響,全城轟動。在這場罕見事故當中,隸屬煙火特遣隊的滅火機械人首次被派到現場執行任務,「由於火警現場為電纜橋,內藏高壓電纜,而且當時現場溫度相當高,電纜橋在高溫情況下發生倒塌,建築穩定性大打折扣」,香港消防處高級消防隊長(室內煙火特性訓練組)胡迪文表示,考慮到安排消防人員進入橋底並進行近距離滅火工作的風險較高,因此交由滅火機械人「帶同」消防喉進入橋底,進行滅火及降溫工作。
之所以說是「帶同」,原來滅火機械人的一大特色在於其模組化設計,人員可按現場需要,隨時為機械人切換成「滅火模式」或「事故支援模式」,分別在搭載不同的救援裝備。
胡迪文還特別提到,滅火機械人本身由航天金屬製造,可抵禦高溫。它亦內置冷卻系統,可從下方噴射水霧,以包圍機身的主要組件,使它即使深入高溫火場,都能正常運作。考慮到火場往往濃煙密布,能見度不足,機械人除了配備4組高解像攝影機供偵測現場環境外,更配備一組可旋轉的熱能顯像機,協助人員搜尋火源。
「以前無機械人的時候,消防員需親身進入高風險場所,進行滅火救援工作,受傷機會難免增加。有機械人就可先安排它進入事故現場進行滅火工作,有助將現場風險大大減低,之後再派消防員進場就安全得多。而且它亦可以幫助運載工具或傷者,大大減省人員的體能消耗,從而提升滅火、救援效率。」胡迪文又補充,機械人兩側設有鐵兜,使其可配置不同的危害物質偵測儀,帶到污染區或洩漏位置,因此不論是隨道事故、危害物質事故等場合,機械人都可大派用場,服務市民大眾。
水下遙控機械人「江豚IV-C」由天津科學園區一所海洋設備製作公司研發並製作,造價135萬,最大工作深度達300米,高級消防隊長(潛水組)洪誠佑介紹指,「香港最深只是大約70米,普遍更在40米以下,所以是絕對足夠在本港水域運作。」
該機械人主要用於各類型的水下救援及搜索工作,包括尋找水下目標物及海底環境探測等。洪誠佑指出,水下遙控機械人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實現長時間、大範圍的搜索。至於水下遙控機械人的最高航速達每小時5海里,「例如我們要搜索這個標準50米訓練池,人潛的話可能最少十分鐘才能搜完…機械人只需4分鐘」更重要是它不存在人體限制,供電充足即可長期工作,大大提升行動效率與潛水員安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