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生盼有機會成學員 樹立信心創美好未來
「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先導計劃詳情最快於明日(22日)公布,不少居住在劏房中的初中生和他們的家長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對有關計劃充滿期待,希望讓這些來自基層的初中生有機會成為學員,彌補物質生活不足為他們的發展帶來的局限,亦希望導師能帶領他們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從而勇敢地堅持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藍松山
冀先讓導師學生相互接觸了解
居住在劏房的王太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非常歡迎「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先導計劃,希望兒子能有機會參與計劃。她建議計劃在分配導師時,應先讓導師和學生有短時間接觸,相互了解,如果真的不合適便可及時更換導師,令計劃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
王太的長子今年將升讀中三,整體成績不錯,只有英文成績徘徊在合格邊緣。由於他就讀英文中學,王太十分擔心英文不佳會對兒子其他科目也造成影響。此前,她一直都有幫兒子報名課外補習班,但由於家中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無奈暫停了課外補習班。
她說,知道兒子對彈結他有興趣,也希望擁有自己的結他。雖然自己過去亦省吃儉用幫兒子報名結他班,但亦因為經濟原因無奈停止,她坦言:「覺得對兒子相當虧欠。」
望可及時換不合適導師
王太希望自己的兒子有機會參與「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先導計劃,並相信該計劃能在精神、學業、興趣上全面地正面影響到兒子。雖然計劃並非直接針對學業,但她相信若兒子能在計劃中匹配導師,或許亦能得到有關方面的幫助,甚至教導兒子學習方法。
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導師和學員是否合拍,因此希望計劃分配導師時,可先讓導師和學生有短時間的接觸,相互了解,如果真的不合適亦允許及時更換導師,以確保計劃的效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
盼子學有所成 培養不同興趣
一家三口住在葵青區劏房的陳女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自己節衣縮食仍難為孩子的補習、興趣埋單,她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兒子學有所成。她覺得「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可以幫到他們很大的忙,希望兒子有機會參與,讓導師可每月都帶孩子外出拓闊眼界,同時為孩子樹立榜樣。
陳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丈夫今年已經60歲,患有心臟病,是一名保安員,月入一萬多元,而他們居住的約80呎劏房月租卻要7,000多元,家庭經濟壓力很大。為省錢盡力培養下一代,她沒有買過護膚品,日用品能平則平:「我只希望兒子學有所成,但沒有經濟能力去讓孩子補習、學習不同興趣。」
助兒子建積極正面價值觀
「兒子9月要升中,但家裏經濟壓力很大,無法給他補習、增廣見聞,而他正處反叛期,有點不聽教,時常在床上玩手機,令我有點擔心。」她期望兒子能夠參與小組制定的先導計劃,讓導師成為兒子的榜樣,並幫助兒子建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讓他遇到困難時有人請教,更希望這一計劃可以持續支援有需要的基層孩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
願做好老師 用心教學生
希望有機會參與「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計劃、居住在深水埗區劏房的初中生Kerrie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我的志願是未來成為一名醫生或者一名老師,希望成為一名老師,是因為我明白若在家裏沒人教導會有多無助,所以希望可以做個好老師,用心教好學生。」
Kerrie和媽媽劉女士一家四口蝸居在深水埗區劏房多年,不斷上漲的劏房租金令他們本已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Kerrie的學習條件亦十分艱苦。「大女今年升中二,雖然成績中上,就讀學校的英文班,然而家裏學習環境狹窄,細到要在床上溫習,自己亦完全教唔到,只好送女兒上功課輔導班,盡量做完功課及溫習好才回家。」
難以負擔補習班費用
不過,單是功課輔導班的學費便要每月約1,800元,既造成額外經濟壓力,更讓家裏再沒有經濟條件發掘女兒的其他天賦,劉女士說:「我好想讓女兒參加不同興趣班,讓她接觸不同事物,增廣見聞,但很多課程的學費都好貴,難以負擔。」
「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讓他們看到希望,「當然好想個女能夠參加,相信計劃有助小朋友擴闊眼界,了解自身特長,讓女兒多元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
冀獲鼓勵學習不畏困難
重新樹立對學習的信心,是居住在荃灣劏房的鄭太對自己正在讀初中的細仔的期望。鄭太說,細仔自6歲跟隨自己從內地來港後,家裏的學習環境始終沒有得到改善,細仔要以床當書桌踡縮着做功課,亦因為始終沒有經濟能力為他聘請補習老師,一直無法幫助他跟上香港課程的學習進度,令他對學習失去信心。他期望自己的兒子可以有機會參加「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的先導計劃,讓他獲得鼓勵,學習不畏困難,從而促使他在學業上不斷進步。
鄭太說,自己是半個家庭主婦,平時會做兼職環保回收工作幫補家計,而丈夫則從事地盤清潔散工工作,夫婦二人的收入都不穩定,下雨天便會沒工開,令家裏經濟十分緊張,時常擔心萬一有要事會沒錢應急,平時節日也不會買餸「做節」,能慳得慳。而最令她心急的是,孩子的學習因此受到影響,「雖然細仔的英文成績很差,但大仔暑假後便要回內地讀大學,要給他生活費,自己真的沒能力為細仔請補習。」
她期望若兒子能加入先導計劃,計劃提供的資助能讓孩子補習英文,並希望導師能幫助孩子接觸不同興趣,增強自信,擺脫跨代貧窮。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