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昨日舉行開幕典禮,並開放九大展館予傳媒預覽,一睹國寶級文物的風采。今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文物「出宮」外借,入場的香港市民可大飽眼福,當中「必睇」珍品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朝服「明黃色紋雲龍紋男單朝袍」、孝欽顯皇后朝服像畫稿等。香港故宮館的團隊在策展時用足心思,透過展品展現歷史上乾隆皇帝、太后、嬪妃等宮中人一天的生活情景,讓觀眾體會宮裏的「日與夜」。
香港故宮館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昨日舉行傳媒預覽及開幕典禮。九大展館中,有7個由香港故宮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和策劃,展示914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此次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展品,不論數量抑或珍貴程度皆是史無前例,絕大部分文物亦是首次赴港展出,甚至首次曝光的展品。
其中,1號展廳展出的康熙皇帝朝服「明黃色紋雲龍紋男單朝袍」,是康熙皇帝出席重大典禮、接見官員時穿着的禮制服裝。另外,乾隆皇帝的龍袍也是稀世珍品,一針一線人手用金線繡了3年,現場還展出皇帝生日、大婚時穿着的「吉服袍」。
4號展廳展出的孝欽顯皇后朝服像畫稿也彌足珍貴,從畫稿中能窺視宮廷畫師一絲不苟的工藝。象徵九五之尊皇權的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舊物,也是大清「承受天命」的象徵。
除了清朝皇室用品,唐宋元書畫亦不容錯過,包括王羲之的《行書雨後帖》(宋臨摹本)、趙芾的《江山萬里圖》、宋徽宗趙佶的《雪江歸棹圖》及米芾的《 行書研山銘》,其中《行書研山銘》別具意義。講解員介紹,米芾是北宋書畫家,傳世作品極少,《行書研山銘》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民間藏品,沒有流入宮廷,近代該作品曾流落日本,後由國家文物局於2002年以2,999萬元人民幣成功競拍回國。今次特別展出宋朝臨摹「書聖」王羲之的《行書雨後帖》,雖然並非王羲之真跡,但仍展現秀麗而豐富多變的筆法。
設電子書法區 跟王羲之臨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伊悠昨日介紹,館內所有展廳中,展廳2面積最大,約1,700平方米。團隊在策展時用足巧思,為表現歷史上乾隆皇帝、太后、嬪妃等宮中人一天的生活,展廳的光影效果也隨着晨昏有變化,皇帝一般在凌晨4時起床,展廳入口的燈光相對昏暗,配合當時未破曉時的天色;該區域設有龍袍、靴子等皇帝服飾,亦有鏡子、時鐘等起居小物,讓觀眾體會皇帝和后妃們的晨起程序。
進入皇帝日間的其他活動,展廳光線逐漸明亮,同時設有多個座位區,觀眾可坐下來盡情體會皇帝看戲、下棋、品茶等娛樂。此外,乾隆十分擅長書法,平時最愛賞析王羲之的作品,展覽還特設了電子書法區,觀眾可以拿起毛筆在屏幕上跟着王羲之臨帖,感受書法之美。
展區尾聲部分,考慮到觀眾已有些疲憊,策展團隊準備了一圈圍成圓形的沙發椅,觀眾可半仰臥在沙發上,望向天花板投影,進入乾隆的夢鄉,感受他對亡妻孝賢純皇后的思念。乾隆和這位皇后是年少夫妻,兩人差不多同歲,感情甚篤,可惜孝賢純皇后36歲時在隨乾隆東巡途中感染風寒,不幸離世,乾隆在孝賢純皇后去世後的50年人生中,一直在懷念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