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盈慧
初中時買來的《趙松雪蘭亭序十四跋》,一直存放在書架內沒認真細看過,當日只為了王羲之名氣吸引,縱使不懂書法,也學人附庸風雅,看到舊書攤半陳舊的珍藏品,才不惜傾盡「要命的」零食錢買下來,雖然明知不是王羲之真跡,聽過趙松雪臨蘭亭帖最神似,怎麼還不掏寶!
這帖從半陳舊放置到今日更陳舊了,緣去緣盡緣又來,放在眼前,一時心血來潮,趁着防疫不出門,便好好看它一遍。帖名蘭亭序十四跋,自然全帖除了趙松雪臨摹蘭亭序外,還有他當年攜帖出遊衢州時沿途為蘭亭寫下的十四段感言,可說是蘭亭序中之序,他對蘭亭喜愛之深,真不愧為第一「羲粉」,儘管書家對趙評價不一,有說他柔,有說他媚,甚至因人廢字非議過他的氣節。
看蘭亭說蘭亭好了。過去只知道蘭亭書法之美,還沒細心看過全序一遍,今日一字一字看完全篇,才驚覺大王其美不僅在於其字,而且還在於其情,想是王羲之落筆前先有其情,然後才寫出其字之美,難怪他往後重寫過幾遍,連自己也慨嘆已失初稿神采,正如他序中所言:「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
為什麼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如此豐盛蘭亭大會中,王羲之既列敘時人,錄其所述,收集文章必然不少了,為什麼最終除了王羲之所寫的序,日後其他文士的作品竟無半篇流傳下來?
終於明白了,很可能當時眾人只陶醉茂林脩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曲水流觴景色之美,而羲之則見景生情,有感於「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想到人人志趣不同,品性各異,預知道一時眾樂之樂總有厭倦之日,為人生聚散之無常,不禁悲從中來而臨文嗟悼,由此可見羲之極重友誼,有感於人與人相處難於同心同調而慨嘆,亦由此可見真摯內在感情存乎其中的藝術作品才可貴,這種感情在書法中尤其特別容易顯現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