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細胞 網上圖片
◆ B細胞。網上圖片

新冠病毒肆虐,不少人都曾受到感染,這也令不少人好奇,感染這種病毒有沒有後遺症?可惜的是,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現在還未有太全面的結論,今次就與各位討論一下另一種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病毒感染的關係。

曾受疱疹病毒感染 易患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估計影響全球大約280萬人。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腦袋及脊髓的神經細胞,令它們失去外部的保護表層,病人因而感到疲倦、麻木、痛楚,甚至會失去視覺及抑鬱。病徵會逐漸惡化,現時的藥物只可以減慢這個過程,卻無法阻止症狀出現。

患病風險高32倍

是什麼因素促使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的呢?有研究顯示這與缺乏維他命D和日光照射有關。近年亦發現,這個病症跟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這種病毒有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曾經受到這種病毒感染的人,患上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會提高32倍!這是一個很強烈的關聯:現在我們普遍認同吸煙跟肺癌的關係,而吸煙的影響,其實也只是把得到肺癌的風險提升15倍至30倍。

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簡稱EB病毒,聽起來好像是十分可怕的病毒,但其實極其普遍。統計顯示,高達95%的成年人都曾受過感染,不過大部分人都沒有病徵顯露出來。這種病毒會殘留身體之中,不易完全清除。可幸的是,帶菌者出現多發性硬化症的比率也不高:在英國,這個比率大概是千分之二。

蛋白質結構太相似 抗體攻擊神經系統

縱然感染EB病毒的患者會有更大風險患上多發性硬化症,但這只明確指出兩者的關聯,當中的因果關係還需慢慢地整理清楚。比方說,病人的免疫系統可能是因為多發性硬化症的出現而變得衰弱,因而讓EB病毒「有機可乘」去感染病人,不一定代表EB病毒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出現。不過這個懷疑也不算完善,假如衰弱了的免疫系統是背後的主因,那麼病人應該會受到各種各樣病毒的感染,不一定只對EB病毒特別脆弱。

亦有研究指出EB病毒與多發性硬化症之間的可能關聯:在感染了EB病毒之後,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會對EB病毒中的一種蛋白質作出反應,釋出相對應的抗體。這種病毒中的蛋白質在結構上跟我們中央神經系統的另一種蛋白質相似,因此久而久之B細胞容易變得「迷茫」,生產出也會攻擊中央神經系統的抗體。這可能慢慢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已有研究顯示出支持的證據:這種由B細胞釋放、會傷害自身神經的抗體,在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身體中就會找到。

那我們可以憑着控制EB病毒來減少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嗎?其實幾個機構已在努力開發對付EB病毒的藥物,但都遇到一定的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EB病毒有其潛伏的時期,而在這個時期中的病毒並不活躍,因此容易避過藥物的作用。亦有科學家在研究如何控制B細胞來壓制EB病毒在身體的散播。不過,一旦腦部受到病症的損害,要進一步處理自然不容易。

這幾年我們一直都跟病毒「打交道」,能夠更好地控制它們對人類的影響真的十分重要。幸而不少研究人員已在這方面作出各種努力,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更多的研究結果能夠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讓更多的人受惠。

◆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