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時期,粵劇伶人李文茂帶領廣東天地會起義,不幸在咸豐八年桂林一役戰敗和受傷病逝,太平天國在同治三年亦告失敗。清廷為粉飾太平,號稱「同治中興」,對廣東本地戲班的禁令有所鬆弛,廣東大戲乘機再度興起。光緒十年刻印的俞洵慶《荷廊筆記》記述同治至光緒初年的本地班「專工亂彈秦腔及角抵之戲」。當時北京演的皮黃戲也有人稱之為亂彈戲,所以歐陽予倩在《談粵劇》中認為「亂彈可能就是二黃、四平調和弋陽等腔;秦腔就是梆子;角抵是指武戲。」同治年間,廣東本地班常演的劇碼如《五郎救弟》、《三娘教子》、《夜困曹府》等,均全唱二黃,《三官堂》則是以二黃為主的。這顯示在同治、光緒年間,本地班在聲腔上吸收了二黃,從以梆子腔為主,變化為梆、黃合流。梆子源於陝西,是西北黃土高原之聲;二黃源於長江中下游,是南方之聲。梆黃合流,剛柔並濟,唱腔音樂的藝術表現力大大加強,奠定了粵劇以梆黃為主的格局。
到了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粵劇經歷巨大變革,聲腔也出現全新面貌。
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三年,廣州地區先後出現了20多個演出改良粵劇和文明戲(話劇)宣揚革命的「志士班」,「志士班」在某些曲詞嘗試用廣州方言演唱,並在曲調上吸收木魚、南音等本土說唱藝術;其後,朱次伯、金山炳、白駒榮等伶人也改唱「白話」(粵語),並取得很大的成績。但從粵劇整體來說,直到二十年代末,仍停留在「半官半白」的狀態。直至三十年代初,才基本完成從「官話」改唱「白話」的變革。
至於聲腔結構方面,清末民初,粵劇在高、昆、梆、黃基礎上,吸收了本地的民間說唱(木魚、南音、粵謳、板眼等)和下江(指長江下游)歌伎帶來的大量小曲,把原屬器樂曲的廣東音樂填詞演唱,還有上海的時代曲和外國的歌曲,使粵劇的曲調大為豐富。最初,板腔、曲牌、說唱在戲中是單獨使用。其後先從板腔、曲牌並用,變化為板腔、曲牌聯綴;然後,粵劇藝人成功創造把板腔、曲牌、說唱等音樂結構不同的曲調聯綴成段、成套的辦法。同時在梆、黃中又創造了「長句二黃」、「八字二黃」、「半截二黃」、「滴珠二黃」、「長句二流」、「長句滾花」等句式和唱法。 ◆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