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浩強(中)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症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於第四波疫情期間電話訪問逾3,000名市民,並深入訪談最受疫情影響的240名長者及弱勢群體,發現有12.4%受訪者因疫情出現創傷後遺症。領導研究的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表示,由於第五波疫情較當時嚴重得多,估計出現創傷後遺症的比例應高於30%。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獲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開展一項混合式研究。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大型電話訪問,團隊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第四波疫情期間以電話訪問超過3,000名市民,當中69%受訪者為年齡介乎18歲至59歲的成年人士,以在職人士居多。

調查發現,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當中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在防疫措施的遵從性方面,研究發現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較高的已婚女性,較願意遵從不同的防疫措施。

團隊亦發現,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和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嚴重程度有關。每天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一方面會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研究的第二部分為深度訪談,團隊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先後與31名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訪談,當中近七成為退休人士。團隊發現,受訪長者疫情下日常活動暫停,大部分人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至有個別受訪長者表示沮喪。

75歲婆婆搶購消毒液排隊幾小時

獨居的75歲的華珍婆婆表示,之前的生活多姿多彩,但疫情期間不敢出門,見不到子孫,更曾為搶購消毒液等排隊幾小時,感到灰心。現在社會逐步復常,母親節終於見到子孫,感到很開心。

專家籲正視疫情導致身心變化

岑浩強表示,社會逐漸復常,市民的精神健康同樣需要復常,呼籲社會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症狀,留意自己的身體、情緒、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一旦出現相關徵狀而影響生活,且持續一段時間,便應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