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跡中掩藏什麼性格秘密?筆跡專家林婉雯書寫《你是誰?我是誰?解讀人心的筆跡秘密》,如同福爾摩斯般抽絲剝繭,透過筆跡洞察人生。◆文:草草 圖:受訪者供圖
林婉雯最初看書時接觸到「筆跡分析」,好奇之下將自己的一篇字寄到英國,反饋回來的筆跡報告讓她大吃一驚。「發回來的報告是10版!」她說,「裏面寫了很多東西,包括對我的基本性格的分析、潛在擅長的事物等等。裏面提到我有音樂才能,但是可能到現在都沒有學過;又說到我小時候和媽媽的關係,她對我的教育如何造就現在的我等等,而且是說得很對的哦。」直呼「好神奇」的她認為筆跡分析對自己也會有幫助——深入認識自己,就知道該如何發展自己、與人溝通。「然後我就想,我應該去學。」
學習的過程很辛苦,因為筆跡分析是「師徒制」的教學,她要遠程跟着英國的師父來學習,但離得遠,總有些地方不夠細緻,於是那幾年,每逢假期她就飛到英國,跟着老師近身學習,得着頗大。「我的老師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學這個,學習的過程好像做醫生一樣,要看很多的Sample,他儲藏的各種筆跡Sample是多到整面牆都是Box file。」每種筆跡分門別類整齊歸置,如同建立了大數據庫,讓林婉雯艷羨不已。
後來經過考試,她成為英國筆跡專家公會(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Graphologists)首位華人筆跡專家,在幫助不同客戶分析筆跡的過程中,她感受到這個專業更深遠的意義。「字形背後有很多意義,成長的經歷等都會影響。整件事就好像是一個Cycle,每樣東西背後有原因,解決了原因,之後的(人生)就會順些。我覺得整件事很好,讓人可以Positive,人如果能認識自己,做其他事就會更好些。我就想推廣這個事情。」
她說,香港「筆跡分析」專業未成現象,但近年來也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它感興趣,她也開始帶學生,把自己的經驗傳遞。
筆跡分析不同鑒定
林婉雯在新書《你是誰?我是誰?解讀人心的筆跡秘密》中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筆跡分析」背後的有趣原理,以及這種原理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為生活帶來改變。「天生購物狂」、「你有『阿宅』的影子嗎」、「愛儲物與斷捨離」、「你有文青的特質嗎?」等等,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從書的目錄中可以見出,寫作者乃抱着「科普」的心態去接觸讀者,將大家感興趣的各種性格特質、天賦才能一一透過筆跡進行解說,也專門闢出一章,為大家對於「筆跡分析」的一些誤解進行了解釋。
林婉雯說,說起筆跡分析,大家對它的其中一個誤解,便是很容易將其與電視劇中法庭上的筆跡鑒定混為一談,「其實是兩件事。」
「筆跡分析偏向心理學,看一個人的字,包括他挑選的筆,看線條如何穿過空間,其實都可以看到很多東西。這可以說是一個大數據庫,從累積的經驗中去挖掘。而筆跡鑒定,不會涉及心理分析,只是看這個人寫字的習慣,比如通過分析他以前的筆跡,包括用上顯微鏡等,去看這組字的書寫習慣如何,來判定字跡是否符合這個人的書寫習慣,來鑒定其真偽。」
但不管是做筆跡分析還是做筆跡鑒定,都要求對於細微處的洞察。「一有筆跡來到面前,我們就能有個感覺,會認到是誰的。」其中對於某些細節需要仔細觀察,例如放大字跡,觀察線條的細部、墨水的流向等。「如果你拿原子筆畫一條線,放大看,會看到每個人的線條都有很靚的Pattern,每個人的習慣不一樣,我們要看的就是這些,當然還有一些字的比例等。」
很多人都會有疑惑,字也會隨着年歲、心情而改變,那要多久看一次才能讓分析盡量準確?「如果從鑒證的範疇來看,判斷字是否屬於這個人,最好要拿到兩三年的字;如果去到心理分析那一塊,人的大腦完全成熟是25歲,之後書寫的線條會比較穩定,當然中間也會因為健康狀況、年齡等而引起變化,或者中間有大的轉變,例如發生變故、情緒傷心等,字也會變。如果要做一個人的筆跡分析報告,除了會拿當時的筆跡來分析,還要去找以前的字來參考,要考慮到中間是否有些特別的事件發生,是什麼造成了今天的變化,等等。」
分析筆跡見微知著
聽林婉雯的分享,深感筆跡分析並不是機械的過程,分析者由微處入手,卻要盡可能考慮到被分析者生活中的各種因素,才能作出判斷,頗有點福爾摩斯探案的感覺。她分享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其實是和客人的溝通。「可能拿到報告,會發現他自信心比較差,或者小時候的成長中比較自卑。但如果直接和他說『你很自卑』,他可能會反彈。於是要找到好的溝通方式,傳遞信息之餘,也發掘他可以更好的方面。知道不足,就可以去改善。」
筆跡分析有助於了解自我,進而進行正向改善。林婉雯介紹近年來很熱門的書寫治療,通過寫字來達到靜思、療癒的效果。「關於寫毛筆字可以達到治療效果的研究已經很多。其實,寫字的時候,你很集中書寫的內容,腦子會保持繁忙,你的手部肌肉、坐姿、呼吸等都配合你暢順地去寫字,進而讓腦子沒有什麼機會去想其他雜念。所以很多人覺得寫完字很放鬆。」
現代人可能越來越習慣用iPad或者手寫板寫字,多過寫書法。林婉雯說幾年前的研究表明手寫板和iPad的效果會差一些,是因為筆頭和iPad或者手寫板的接觸未能很真實,給到肌肉的反射,乃至傳達回腦部,都不是很足夠。「但近期有報告指出,iPad的書寫感覺越來越真實,這些很幫助到腦子的運動。執筆、筆尖落紙,整個動作再反射回到腦部,整個過程的訓練很有意義。」她說,大家不用糾結書寫的細節,選一支自己喜歡的筆,坐下來寫上一段時間,就已經很有幫助,哪怕隨筆塗鴉,或者隨便畫圈,放鬆手腕的過程也會放鬆到腦部。而將筆跡分析與書寫治療相結合,也可以帶來更好的效果。「比如通過筆跡分析發現有些字是會影響到這個人的,例如他注重自信心,我就會告訴他,你這個字寫高一點,人的推動力就會好一些。整個正向調整後,慢慢會有好的發展。」通常經歷三個月的時間,這種小細節上的改善和正向努力就會變成一種習慣,逐漸影響整個人的心態與行為。
筆跡分析是複雜的過程,但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小Tips,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從微小處改變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