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永 夏

春天是個美好的季節。她溫暖明媚,多彩多姿,充滿希望,富有詩意……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熱愛春天,盼望春天。當春天還未光臨時,許多人又急着尋找春天……那麼春天何處尋?歷代詩人各有高見。

宋代理學家朱熹,終日埋頭書堆,鮮聞世事,但也難卻春天的誘惑。當春天的腳步走近時,他也春心萌動,發出了「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的感嘆,並走出書齋,走向田野,去尋找春天。他在《春日》一詩中寫道: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人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信步來到泗水邊上遊賞,只見到處都是嶄新的景象,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那溫暖的春風陣陣吹來,吹得百花盛開,萬卉吐艷。就從這萬紫千紅中,他尋到了爛漫的春天。

另一位宋代詩僧仲殊,也難耐佛門的寂寞。他則另闢蹊徑,去尋找心儀的春天。他在《潤州》一詩中寫道:

北固樓前一笛風,斷雲飛出建康宮。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細雨中。

千古名勝北固樓前,悠揚的笛聲隨風飄揚;伴着笛聲,片片雲朵從南朝故宮中飛出。在這乍暖還寒的2月天氣裏,詩人站在樓前放眼望去,只見「潤如酥」的小雨輕輕飄落,遍地都是如茵的芳草。他猛然發現,春天就在籠着芳草的濛濛細雨中……

萬紫千紅也好,濛濛細雨也罷,這樣的春天雖然很美,但腳步似乎遲緩了一些。而有的詩人眼光更為敏銳,他們常能見微知著,從一枝一葉中發現春天。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在《魏王堤》一詩中寫道: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寒意料峭的一天,詩人來到洛陽郊外尋春。此時,花兒還懶得開放,鳥兒也不願啼叫。詩人在花木、鳥兒這裏尋不到一絲春意,只能再到別處去尋。他騎在馬上,隨意閒行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時分。他尋遍了田野、河川的每一個角落,卻始終沒有發現一點春色。就在他準備離去時,一抹綠意讓他眼前一亮!只見那魏王堤上的垂柳已經抽出細絲,吐出嫩芽,他就從剛吐綠的柳枝上,尋到了明媚的春天。

也有的詩人,對春天的盼望更為迫切。如北宋詩人毛滂,在皚皚白雪中,就去「撥雪尋春」。他在《踏莎行·元夕》一詞中寫道︰

撥雪尋春,燒燈續晝,暗香院落梅開後。

無端夜色慾遮春,天教月上官橋柳。

這位詩人白天在殘雪中尋春,沒有尋到,但他仍不甘心,晚上又點起燈來,繼續在暗香浮動的院子裏尋找。那沉沉夜色想把春光遮住,但可愛的月亮卻偷偷地爬上柳梢。明亮的月光下,他從那綴滿嫩綠芽苞的垂柳絲上,猛然發現了春天的身影,自然欣喜異常。

還有的人對春天過於癡迷,尋春也更加執着。如唐代有個叫無盡藏的女尼,盼春簡直如癡如醉。在寒風料峭中,她不辭辛勞,苦苦地去尋找春天。她在一首《悟道詩》中寫道: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好一個癡情的女尼!為了尋找春天,她終日奔波,踏破芒鞋,入嶺穿雲,跑遍了山山嶺嶺,卻一直沒找到春天的蹤跡。就在她失望地回到尼庵,準備翌日再尋時,忽然看到室內的梅花正含苞初放。她立即拈起一枝梅花嗅聞,驚喜地發現:春在梅花枝頭已昂然十分了!原來春天就在屋內,就在她的身邊!

以上詩人尋春,主要着眼於自然風光。而有的詩人視野更為開闊,把尋春的目光轉而移向人間的世俗風情上。清代詩人葉燮,就是這樣一個善於體察生活的人。他在《迎春》一詩中寫道:

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詩中說,在這新舊季節交替的時刻,到處喜氣洋洋。去迎接「春神」的路上,車水馬龍,人們熙來攘往,笑語喧嘩。此時家家戶戶,也都喜氣盈門,其樂融融,充滿喜悅之情。詩人就是從這美好的節日氣氛中,感受到了生機盎然的春天。這樣的春天,何必到遠處去尋?她就在千門萬戶之中啊!從這些熱情洋溢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眼中的春天,歡樂祥和,多彩多姿,富有純樸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人情味。這在今天讀來,也感到十分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