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香港第五波疫情海嘯式爆發,至今超過33.79萬人染疫,公立醫院瀕臨崩潰,但反觀私立醫院卻「隔岸觀火」,不僅拒絕接受確診者,連密切接觸者、強檢大廈居民,甚至檢測呈陰性的發燒病童也被拒諸門外,更爆出有私院負壓病房,每日收費多達8萬元至10萬元,嚇退不少確診患者,而連日來醫管局所提及的公私營合作分流計劃,私院大多只提供10張至20張病床接收公院轉介的病人,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恐怕是杯水車薪,無助紓緩公院的壓力。有議員和醫生表示,面對龐大的確診數字,政府可以考慮將一些私立醫院暫時轉作專門接受新冠患者的專科醫院,更好的齊心抗疫。

記者以「感覺喉嚨不舒服,有點低燒」為由,致電多家私家醫院求診,發現求診門檻低一些的會要求先做快速測試,呈陰性才可到醫院求診,陽性則要轉到公立醫院,亦有醫院直接表明不接受任何發燒患者求診。
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會長郭寶賢今日(4日)接受訪問時解釋,多數私立醫院規模較小,大多只有2-3間負壓病房,用於治療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若大量接收新冠病人,則無法做到分區隔離,會感染到正在留醫的其他病人,例如有慢性疾病人士、情況危殆、洗腎、癌症等病人,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他坦言,「面對每天5萬多宗確診,光靠私院的病床是遠遠不夠的,除非將整個醫院轉作為專門接收新冠患者。」

郭寶賢表示,目前公私營合作的病人分流計劃面臨許多問題,例如病人轉送流程、收費與政府津貼、病床安排等,「大家雖然都有願望想推動這個計劃,但仍要考慮醫院原本的一些醫療需求,情況相對複雜,但仍在努力推行中。」

對於私營體系如何幫助更多確診患者,郭寶賢表示,在過去一周,醫委會同意私家醫生可以通過遙距診症的方式看新症,幫助在家居確診而又無法前往醫院的病人,並用快遞寄送藥物,業界正不斷完善流程,做好身份核實、藥物寄送等服務,務求盡力幫助病人。同時,香港私人執業醫生協會與傑出青年協會合作,推出「抗疫支援熱線」,讓處於隔離或擬似確診之人士,可透過電話57032523以WhatsApp文字或短訊方式提供支援,時間是由2月24日14:00開始,朝九晚八,運作14日。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昨日率先宣布,已向衞生署申請開設新冠病房,爭取本月內開始接收及照顧部分16至75歲病情穩定及輕微的新冠患者,暫可提供24張病床,讓公院集中資源照顧危重病人。醫院大樓東翼改裝提供包括負氣壓病室,確保達至感染控制及治療護理等多方面的適切標準。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香港面臨如此危急關頭,希望私家醫院能充分發揮作用,與政府齊心抗疫,用盡所能接收病人。她提出,政府和醫院是否可商討,將整間私立醫院暫時轉作為處理新冠病人的醫院。而在處理非新冠病人轉院的問題上,葛珮帆認為收費不應過高,否則儼如發「災難財」,政府和私家醫院要商討按正常醫療服務標準收費,真正起到分流的作用。她坦言,「雖然政府可以引用《緊急情況規例》徵用私家醫院,但不希望走到這個地步,中大醫院開始願意接收新冠病人就是好的開始和示範,我認為政府可以作大力推廣,甚至將整間醫院包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