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守則》13年得個「桔」 處理失德師投訴效率極低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直指,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一直未有因時調整《香港教育專業守則》,處理教師失德投訴更是程序繁瑣、取態過於寬鬆,與社會期望有明顯落差,會審慎研究其存廢問題。香港文匯報記者進一步分析操守議會存在的問題,發現早在2009年起該會已着手編寫《守則》實務指引,過程間卻因攬炒派議員及教協阻撓,2019年議會又以修例風波影響為由稱會改於「恰當時間」公布云云,歷經13年《守則》修訂完全沒實際成果。同時,數據顯示,近4屆操守議會就教師投訴的立案率,居然只有4.5%,處理效率之低令人吃驚。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操守議會網頁目前可供下載的《香港教育專業守則(抽印本)》,顯示日期為1995年10月,為議會成立翌年重新印行版本,主要包括「守則」及「權利」兩章節。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歷屆操守議會文件、立法會資料等,顯示在守則已沿用多年下,操守議會早於2009年起着手編寫《守則》實務指引的參考事例,希望能配合教育發展,提高專業意識。
其後幾年間,專責小組完成撰寫《守則》初稿,但操守議會執委遲遲審核幾乎令《守則》修訂胎死腹中。直至2016年5月,因應操守議會改組,教育局邀請成員於過渡期延任一年,但被10多名教協成員「杯葛」,令議會在沒有教協下運作一年,《守則》修訂工作隨即加速,包括在該年12月推出《守則》及實務指引諮詢稿,向教育界廣泛諮詢。
修訂工作遭教協大肆抹黑
有關修訂工作引來暫離操守議會的教協大肆攻擊,將經過多年討論的修訂形容為「馬虎倉卒」,而《守則》諮詢稿提到「在學校內或學生前,無論上課時或下課後,言談舉止與行為操守以至儀容衣着,均應符合身為一個專業教育工作者的標準」,亦被教協稱為「過度規管教師的自由」;「不應與個別學生私人約會」則被教協列舉所謂「如教師相約個別學生午膳交談是否可視作『私人約會』」云云歪理抹黑。
其後,多名攬炒派議員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接力將《守則》修訂妖魔化。根據委員會會議紀錄,如《守則》諮詢稿簡單一句「教師應教導學生尊重法治,遵守基本法」,即被時為公民黨黨魁的楊岳橋諸多質疑,宣稱所謂「與其要求學生遵守基本法,倒不如說明市民/學生的權利應在基本法下獲得法律保障」;另一句「不應在沒有合理原因下,接觸學生身體」則被劉小麗形容「這會對師生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最終在攬炒派及教協施壓下,修訂一度被擱置。
《守則》更新拖沓 焦點扭成「維權」
至2018年,換屆後再次由教協把持的操守議會,再度提出《守則》修訂稿,惟只加入原則性標題與歸類,內容無實質改變,也未有再跟進實務指引部分。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越來越多失德「黃師」現形,議會主席於10月指,原打算於11月中旬公布《守則》,但稱鑑於「社會現況」,認為應改在「恰當時間」公布,令守則更新事宜一拖再拖。更甚者,議會又突然開始集中研究《守則》中「權利」部分,置幫助社會了解教育專業的實務指引及例子於不顧,將教師失德的焦點,搖身一變扭曲成教師「維權」議題,意圖蒙混過關。
另一方面,操守議會近年於處理教師專業投訴個案方面亦有明顯問題。香港文匯報取得資料顯示,近屆議會因立案率低,處理時間冗長,接獲個案數目一直下跌,從第十屆(2012年至2014年)接獲過百宗投訴,至第十三屆(2019年至今)只接獲56宗投訴。雖然該4屆共接獲289宗個案,惟僅13宗立案並進入聆訊階段,立案率低至4.5%。有曾向議會投訴教師失德者直言,其個案逾兩年來如石沉大海,認為議會早已成為了「廢平台」(見另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