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壞消息已大致反映 北水春江鴨密密掃貨
2021年港股受到中美角力、行業監管、新冠變種病毒、債息上升、通脹及加息等多個不利因素影響,科技、房地產及教培行業等股票輪番受壓,恒指累跌3,833點或14.1%,以幅度計為十年最差,科技股是跌市重災區,恒生科指全年暴跌33%,是全球發達市場最差指數。展望2022年的港股,雖然上述負面因素未消退,惟市場人士認為壞消息已大致反映,再跌風險大幅減低,目前港股的市淨率已低於1倍,估值較平均值低一個標準差,根據歷史走勢,大市反彈機會頗大,各大行普遍預期今年港股可見27,500點以上,較目前23,400點高約17%。◆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港股2021年「虎頭蛇尾」,去年初在科技股領軍下,恒指曾飆升至31,000點以上,一度牛氣衝天,但自3月便掉頭向下,至去年底前仍反覆下跌,創出1年半低位,全年高低波幅超過8,000點,上周五以23,397點報收,全年累跌3,833點或14.1%,以幅度計為十年最差。不過,有基金經理認為,港股目前已屆很好的買入時機,無論是估值還是趨勢,都是很好的加注機會。據交易所數據顯示,過去1個月內,已有逾10億美元的「北水」湧入港股及有關ETF,12月內地資金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流入港股的規模,創下了6個月新高。
上月港股通淨流入逾百億美元
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指出,2021年恒指累挫14%,恒生科指更跌33%,這使得港股在投資組合配置中顯出了價值,吸引資金密密掃貨。事實上,儘管所追蹤恒生科指的資產均下跌,但例如華夏恒生科指ETF在過去1個月,資產管理規模大增55%至55億元人民幣,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勁增30%至180億元人民幣。而在去年12月,通過「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資金淨額也超過了100億美元,顯示不少資金都在買入港股。
此外,根據興業證券的數據,包括小米(1810)在內,有185家香港上市公司,在2021年已花費335.1億港元回購自家股票,將股票回購額推到歷史高位。
花旗薦旅遊體育保險新能源
從一眾大行予港股的目標價也看得出大家對2022年相對樂觀。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就預期,到2022年底止,滬深300指數的潛在回報約8%。該行又將恒指2022年底的基本目標,由之前的24,400點上調至25,000點,相當預測市盈率11.1倍,料每股盈利升10%;國指目標為9,000點,預期每股盈利可升11%。
花旗就更樂觀,預計恒指到2022年底,目標可至28,000點,並給予內地及香港股市「中性」的評級。花旗認為,今年旅遊、體育、保險、交通和潔淨能源等板塊,都會有好表現,故推薦友邦(1299)、比亞迪(1211)、中石化(0386)、信義光能(0968)、南航(1055)及滔博(6110)。
滙豐:內地監管風險有望緩和
滙豐環球私人銀行亦預計,恒指在2022年可反彈至28,030點,國指則回升至10,270點,而內地監管因素及中概股退市風險,可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緩和。星展同樣預計恒指2022年目標為28,500點,對應2022年預測市盈率12.1倍;2023年的預測市盈率10.6倍。該行認為,港股估值已變得合理,加上基本面不俗,負面因素亦已大量反映。
但要數最樂觀的投行,則要數到德銀。德銀預測2022年底,恒指目標價可高達37,000點,國指亦可見14,000點。若以目前恒指約在23,400點水平比較,該行料2022年恒指的潛在升幅高近六成。德銀的主要理由是,內地的新增儲蓄會將股票作為首選的資產類別,因為對內地投資者而言,股票較其他資產類別問題較少,而中資股、港股被視為更安全的資產,在2022年將持續吸引資金流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