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難有趨勢性行情 板塊表現值得期待
2022年政策基調「穩」字當頭,貨幣寬鬆可期,但考慮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及美聯儲加息預期下的全球資本流動,不少內地機構對新一年A股行情持謹慎樂觀,研報中「牛市」字眼出現的頻率驟降。儘管大市或難有趨勢性行情,板塊表現仍值得期待,投資者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尋求結構性機會。惟對全年大盤路徑,市場判斷仍頗多分歧。有觀點認為,因宏觀政策利好大概率密集在一季度落地,料「上半場」投資機會相對較多;但也有機構持不同觀點,更看好「下半場」贏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稱,從國內國際客觀環境分析,料2022年中國貨幣政策不會跟隨式收緊,也難有大幅寬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亦表明,貨幣政策的穩健總基調和結構性特徵沒有改變。
流動性仍充裕 市盈率偏低
「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增速也將有所下行,但貨幣政策偏鬆調節,仍有助於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加之滬深主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處於近年來較低水平;且在政府換屆年份,股票市場整體表現往往不會太差。」綜上原因,唐建偉判斷,2022年A股指數可能沒有趨勢性行情,更多的還是結構性機會。
關注景氣行業及高端製造業
他建議投資者可從三大主線「掘金」:首先關注反轉,例如受政策影響、調整較為充分的互聯網行業,在規範政策明確後重回增長的機會;被新冠疫情嚴重拖累的線下消費行業,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機會;以及受上游漲價影響的中下游行業,隨着上游價格回落而盈利改善的機會。第二關注成長,尤其是在經濟弱衰退時期仍能保持盈利增長的景氣行業及公司,畢竟股市核心還是要看盈利及可持續的盈利增長。三是政策,應關注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的行業,如與碳中和相關的新能源產業鏈、解決自主可控「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及高端製造業領域等。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認為,當前仍處於增長放緩與政策托底預期的交互期,指數機會可能偏平淡,投資者應重結構,均衡配置。當政策穩增長力度加大,指數或迎來階段性機遇。2021年底到2022年一季度或是政策重要的觀察窗口期。待增長預期平穩,或應更加注重結構性機會。隨着上游壓力逐步緩解,配置方向逐步偏向中下游,股市中期機會偏向成長。
薦新能源車半導體消費領域
中金公司推薦三條A股投資主線,涵蓋高景氣、中國有競爭力的製造成長賽道,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能源以及科技硬件半導體等;中下游股價調整相對充分、中長期前景依然明朗的偏消費類領域,如農林牧漁、醫藥、食品飲料、互聯網與娛樂、汽車及零部件、家電、輕工家居等;當前到未來一到兩個季度,可能受中國穩增長政策預期支持的板塊。
植信投資研究院更樂觀。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預測,在政府不斷出台有利於逆周期調節和穩增長政策的背景下,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前低後高,增速逐季回歸至正常水平,最終有望實現約5.7%的增長,高於預期目標;宏觀政策總體上亦較為友好,以防風險為導向、對特定行業的抑制性政策有望數量減少、力度減輕,對以A股市場為代表的股權投資構成利好,他建議將中國市場和權益資產作為2022年的投資主線。
利好料續來 助力春季行情
在連平看來,宏觀經濟政策對股票市場的利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第一季度穩增長政策有望密集推出和落地,寬鬆的政策環境及樂觀的預期,有望助推股市走出春季行情;第二季度由於製造業整體2021年利潤水平較高,或將推動形成部分行業的年報行情,綜合考量,上半年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相對較多。
他提出,年內A股行業配置應重點關注「十四五」規劃指引的產業,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需要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基因與生物技術等產業;推進製造強國需要的高端新材料、智能製造和機器人技術等高端製造相關領域;建設數字中國需要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工業物聯網等數字經濟行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