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兩文三語」,其中「兩文」是指中文、英文,「三語」則是粵語、英語及普通話。在「三語」中,粵語雖然是香港大多數人的母語,卻往往最為人所忽視。不少人只會把它視為日常溝通工具,對粵語的特點、語法體系,以及歷史文化,均未曾深入了解。
近年,社會大眾對粵語的興趣無疑增加了不少,其中最為明顯的,可說是粵語正字書寫。例如流行男子組合MIRROR有一歌曲《IGNITED》,其中一句歌詞便是「焫焫焫焫焫焫着 / 情愛似燃油炸藥」。當中便罕有地捨棄了常用的「辣」字,而改用較少見的「焫」。按古代字書《玉篇》所載,「焫」與「爇」字相通,即焚燒、點燃的意思,其義與今日粵語大抵相同。其他如「山旮旯」不是「山卡啦」、「重有」不是「仲有」、「喺」與「係」不同等等,都已經為人所熟悉,常見於日常應用。
除了正字考證外,其實粵語還有不少有趣且富有特色的地方,只是較少為大眾留意。例如粵語助詞豐富多樣,只是一字之別,但已經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有時助詞更可兩三個連用以豐富表達效果。例如「罷啦」(baa2 laa1)、「㗎咋」(gaa3 zaa3)等等。香港人大多習用粵語,自能輕易掌握其中用法,見怪不怪。不過外國人在學習粵語時,均會驚嘆粵語助詞的變化多端,難以掌握。
近日,網絡十分流行一首名為《係咁(噉)先啦》的歌曲,開首兩句是「走先喇 / 係咁(噉)先喇 / 下次再玩吖」。歌名的「啦」(laa1)字在歌詞改作「喇」(laa3)。該首歌曲的歌詞是模擬人們提早離開「派對」,將要跟朋友告辭的說話。除卻節奏、演唱等技術考慮外,歌詞首句用「喇」,固然具有輕鬆、隨意、不大莊重的態度,同時也帶有宣布的功能,告知朋友「派對」告一段落,自己先行離去。但歌名用陰平聲的「啦」,而不用「喇」,態度則變得決斷,表示自己去意已決、不用挽留之意,更能概括歌曲主題。
由此可見,粵語助詞雖然只是出現在句末位置的虛詞,但它除了表達語氣外,更有助表達句子意思。只要稍稍改變,句子的含義便大有不同。當然除了以上所述,「啦」、「喇」的異同不限於此,惟篇幅有限,留待下次續談。
■ 林永堅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