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加時」一天後於前晚閉幕,與會各國代表終於達成協議,就《巴黎協定》各項細則取得共識,力求實現將全球氣溫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各國並首次就減少燃煤達成共識,但早前談判草案中包括「逐步淘汰」(phase out)煤炭的承諾,在印度代表最後時刻反對下,協議最終淡化有關措辭,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承認協議是在妥協下達成,對於實現減排目標仍有不足,有待日後繼續改善。
由近200個與會國家達成的協議指出,自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各國現時減排進度不盡理想。為盡力實現控制氣溫升幅目標,協議呼籲各國在明年於埃及舉行的新一屆氣候變化大會前,提出全新減排計劃,較《巴黎協定》設於2025年的目標期限提前3年。

強調富國未兌現資助承諾
協議亦強調,發達國家至今仍未兌現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約7,791億港元),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各國敦促到2025年,富裕國家為貧窮國家提供的氣候適應資金需較2019年水平增加一倍,聯合國將據此成立委員會,通報資金籌措進展。各國政府亦會在2022年、2024年及2026年就氣候問題會晤磋商。
對於國際碳交易市場現時存在的漏洞,今次協議還遵照《巴黎協定》第6條制訂詳細規則。但在美國及歐盟為首的富裕國家反對下,協議未能設立幫助因自然災害蒙受損失的貧窮國家的賠償機制,僅表示日後會就此進行對話。

主席就改字致歉 「協議達成最重要」
印度代表則在最後時刻提出修訂協議中有關煤炭的措辭,希望藉此體現新興經濟體國情。印度環境部長亞達夫強調,印度旨在代表發展中國家發聲,指出協議中只有煤炭被單獨提及,卻未涉及石油或天然氣等其他化石燃料,「我們致力達成對發展中國家合理、亦能實現氣候公平的協議。」擔任大會主席的英國內閣辦公室國務大臣岑浩文在最後致辭時,形容今次達成協議只是取得「脆弱的勝利」,他就臨時修改協議中煤炭用字致歉,「我理解很多人會對此感到失望,但更重要是能達成協議。」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認為,今次協議讓各國更有信心應對氣候危機,「我們已較過往更接近避開氣候災難,帶來更清新空氣、安全水源和健康的地球。」歐盟亦相信協議意味《巴黎協定》各項目標依然有望實現。東道主英國首相約翰遜形容協議為「前進一大步」,但承認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古特雷斯表示今次協議是妥協的結果,能反映各國的利益、國情、矛盾和政治意願,「我們不會在一朝一夕間,透過一次會議便實現目標,但我相信我們終將抵達終點。」
中國代表:協議啟全球新征程 冀各方落實承諾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大會閉幕後受訪時表示,此次會議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達成包括第6條在內的《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相關議題,為落實《巴黎協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開啟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征程。

談及中國在此次大會中發揮的作用,趙英民表示,中國代表團克服了疫情、時差、工作條件等諸多困難和不便,經過努力圓滿地完成任務。他表示,本次大會有三方面特點充分彰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推動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中發揮的積極建設性作用,首先是習近平主席出席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振全球經濟這一時代課題提出三點倡議,為整個人類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第二,中美、中歐雙邊的有關聯合文件,為大會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第三,在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和與會各方進行了積極溝通、密切磋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大會成功作出貢獻。
趙英民同時指出,大會在發展中國家長期關心的適應和資金方面也有一些進展,但是坦率講還遠遠不够。他表示,廣大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早已承諾的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遲遲未到位,表達了極大的失望;對發達國家履行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在適應、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力度不够,也表達了不滿,「後邊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也期待着各方一定要落實自己的承諾,採取切實務實的行動,推動整個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不斷向前。」
援助機制落空 幾內亞:對富國非常失望
本屆大會其中一個焦點,在於如何補償氣候變化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但在美國和澳洲一致反對下,協議最終未有就富國設立援助機制達成共識,僅表示會在這議題上展開對話。峰會上代表發展中國家談判的西非國家幾內亞表示,對富裕國家只願展開對話感到非常失望。

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嚴重威脅不少島國,故很多貧窮國家希望盡快設立氣候援助基金,對於今次未能實現感到不滿。然而美國和澳洲過往一直不願由發達國家提供補償,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表示,雖然華府明白需增加資源,協助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但要事先了解如何最有效運用援助資金。
環保組織「氣候行動網絡」高級顧問辛格表示,雖然協議至少承認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方面蒙受愈來愈多損失,但終究未有設立基金援助窮國,形容進度非常緩慢。非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達斯古普塔亦指出,雖然今屆氣候峰會正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但發達國家不能只說不做,需採取實際行動,提供資金援助。
半小時緊急磋商 「逐步淘汰」變「逐步減少」
今屆氣候峰會的談判波折重重,各國代表經兩周磋商後仍未有成果,最終需延長會議一天,才就氣候協議內容達成共識。印度代表更在最後時刻,提出修改條文中關於煤炭的措辭,需緊急修改協議字眼才能通過。

各國代表一直談判至前晚,才就逐步淘汰煤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向貧窮國家提供資金的條文達成共識。在當地時間晚上7時,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已向記者豎起拇指,表明協議可以通過。然而當大會主席、英國內閣辦公室國務大臣岑浩文準備表決協議時,印度代表卻在7時40分提出修改,要求將「逐步淘汰」煤炭改為「逐步減少」。現場部分代表對此表示不滿,不過經半小時緊急修改後,各國最終一致通過協議。
確認與會代表無一表態否決後,岑浩文明顯情緒激動。他承認大會任務艱巨,但在各國共同努力下還是創造了歷史,「我們現在可以有理有據地說,我們延續了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但只有各國信守承諾、迅速行動,才能真正實現目標。」

4萬人赴會 或破碳排紀錄
今屆大會共有4萬人出席,包括各國代表和媒體人員等,大會顧問公司Arup預計碳排放總額將達到約10.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較上屆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峰會高出逾1倍,可能成為歷來最高碳排放量的氣候峰會。
雖然東道主英國政府承諾舉辦一個「碳中和大會」,包括提供可循環使用的咖啡杯、低流量洗手間、棄用紙質文件和提供素食餐飲等,但仍未能降低碳排量。Arup估計超過60%碳排放來自與會人士乘坐的國際航班,當中許多國家代表還使用私人飛機抵達格拉斯哥,其次是來自住宿。由於締約國遲遲未能達成共識,大會被迫延長一天,這也進一步增加碳排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