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引述黃少俠老師在《粵曲基本知識》一書裏說:「相信大家都很熟識,唱粵曲有『正線』和『反線』。正線就是C調,即『合尺調』,高胡的內弦是『合』,外弦是『尺』;反線是G調,即『上六線』,高胡的內弦是『上』,外弦是『六』。」
徐英輝先生編寫的《廣東音樂及江南絲竹》以西洋音樂的唱名作更詳細的解說:「廣東音樂的音階一般有『正線』、『反線』及『乙反』(音『衣反』)三種。『正線』定弦音是『合尺』(以五度音唱出),音高相約是西方音樂的G和D音,音階是:『合士乙上車工反六五』,如果以西方音樂音階來表示,則是sol - la - ti - do - re - me - fa - sol - la,相約是西方音樂的C調七聲音階,故『正線』亦相約於C調。同一音高定弦,『反線』定弦音是『上六』,即上(do)是G,或相約於G調。『反線』亦多以五聲為主,音階是do - re - me - sol - la - do,fa及ti 亦多以經過音的形式出現。」要留意徐先生「相約」一詞來形容「正線」、「反線」與C調、G調的關係,兩者始終不是相同的東西。另外,他又提出「正線」相約C調七聲音階,而「反線」多以五聲為主。我理解他的說法為「正線」和「反線」不是「移調」(某調的整個唱名向上或下調移動),所以黃榮明先生在2015年發表的《粵曲樂理、寫作、演唱、拍和入門》序便不認同反線是「線」(調),他說:「嚴格來說,反線也不能算是一種『線』。它是將二黃類、梆子類的部分板腔的正線大喉唱法改用G調來唱(奏)而發展起來的,有的甚至與正線大喉的唱法完全一樣,只是調不同而已。目前用得最多的有:從正線二黃慢板大喉唱法、正線梆子中板大喉唱法、正線梆子七字清中板大喉唱法發展而來的反線二黃慢板、反線中板、反線七字清。」
看來粵曲音樂理論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學者作深入的研究。
●文︰葉世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