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第五屆「太和論壇」12-13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本屆論壇聚焦「考古視野下的文明交流與互鑒」這一主題,邀請國際考古學家及相關國際組織專家,暢談文明交流與互鑒的認識,探討保護發展的有效途徑。另據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鬍冰介紹,中國已赴外開展聯合考古項目36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21個國家,中外聯合考古成為探究文明脈絡的重要手段。國家文物局將一如既往地重視中外聯合考古合作,支持中國考古研究機構發揮各自優勢,搭建與世界各文明間的互鑒與交流平台。
胡冰表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古老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離不開對世界各文明的深入研究。中國已赴外開展聯合考古項目36項,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21個國家,與30餘家國外科研機構、博物館、大學、基金會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中外聯合考古成為探究文明脈絡的重要手段,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橋樑作用,成就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國際夥伴。國家文物局將一如既往地重視中外聯合考古合作,支持中國考古研究機構發揮各自優勢,搭建與世界各文明間的互鑒與交流平台。願與全球文明夥伴攜手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困難,加強聯合考古合作和研究,推動考古成果轉化利用,共同為開展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文明交流互鑒共同努力。
王旭東表示,2016年,故宮博物院啟動「太和論壇」並聯合相關國際組織及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太和宣言》,以促進文化遺產領域同仁的交流與合作,為後續學術交流合作、文明對話打開了新方式。本屆「太和論壇」聚焦「考古視野下的文明交流與互鑒」這一主題,邀請國際考古學家及相關國際組織專家,暢談文明交流與互鑒的認識,探討保護發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在「學術故宮」引領下,致力於以紫禁城考古為中心的各類皇家遺存考古、古陶瓷窯址考古及絲綢之路考古,並與印度、肯尼亚、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開展了廣泛的考古合作,讓世界各國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表示,考古學的價值在於以史為鑒,為今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參考。新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開始逐漸走出去,大家已意識到中國是古代世界的一部分,中國考古學正融入世界考古學之中。「我們的優勢是具備紮實豐富的田野經驗,又能夠充分吸收各國先進因素。」
據悉,今次論壇由故宮博物院與中國考古學會、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共邀請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以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等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的30餘位國內專家參加研討。同時,還邀請了來自德國、伊朗、意大利、日本、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英國、美國、越南等國家的大學、科研院所、博物館研究人員以視頻形式參加論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