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支援工商界減廢措施
●辦公室內設塑膠飲品樽回收箱。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郝唐惠莉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劉德安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職員陳先生坦言,最初對辦公室撤走垃圾桶感到不便,但很快已經習慣。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撤垃圾桶強制回收成效佳 棄置量跌10% 回收率升3%

回到辦公室,你會否不假思索抽出紙巾拭抹桌面,再順手將紙巾丟到身旁垃圾桶?當辦公室所有垃圾桶「消失」,你又會否習慣將垃圾帶到指定地點分類才丟棄?逾3,400名來自不同行業的文職人員正挑戰由一家地產商發起的減廢比賽活動,其間所丟棄的垃圾種類及數量會被即時記錄,是否「大嘥鬼」一目了然。有參與活動的企業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同事丟棄的垃圾量比之前減少10%,回收率則增加3%,成效理想,公司將推行更多有效減廢方案,為或在18個月後實行的垃圾徵費作好準備。●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

太古地產董事及高級顧問郝唐惠莉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集團一直着重可持續發展,並就達至減碳目標作出承諾,而租戶在使用水電等資源及產生的廢物佔很大比重,故作為業主需要與租戶合作,才可達節能減廢目標,故近年推出不少節能減廢計劃。今年7月初推行的全港首個為辦公室而設、為期半年的智能減廢先導計劃,邀請15支分別來自銀行、酒店、航空、律師樓、物業管理公司等行業的團隊參與,就垃圾量及回收率進行大比拚。

回收箱分類 數據實時見

她介紹,參與團隊首先須移走辦公室內所有獨立垃圾桶,並設置中央分類回收點。員工若要丟垃圾,必須前往中央回收點,按垃圾性質棄置於不同回收箱內。每個箱下設有智能磅,可實時收集箱內物料重量數據,再透過放置在回收箱附近的屏幕定時顯示出來。各團隊的垃圾量和回收率一目了然,落後團隊可憑數據分析原因,從而研究改善辦法,領先者為求保持優勢也不能鬆懈。

員工適應快 減無謂垃圾

從事物業管理的仲量聯行是參與計劃的團隊之一。早在參與比賽前,兩層辦公室已不設垃圾桶,約400名職員需到指定地點丟棄垃圾。職員陳先生坦言,最初身旁沒有垃圾桶感到極不方便,「真係超級麻煩,丟垃圾都要行咁遠!但估唔到好快已經習慣,原來好多垃圾都係冇需要製造出嚟,好似自備水杯就唔使再用紙杯或者買樽裝水,用毛巾抹嘢就唔使用咁多紙巾,自然少好多垃圾。」

仲量聯行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部大灣區主管劉德安表示,向客戶提供減廢服務是該公司工作之一,但要協助客戶達到目標,實有需要身體力行,故公司於2000年代起已不斷研究節能減廢方法,自己試行後再將成功方案與客戶分享,協助客戶順利推行,而在辦公室設中央分類回收點的做法,該公司多年前已實行。

他表示,當年確有不少同事感到非常不便,新加入同事也需時習慣,故他們需持續透過內部通訊、屏幕訊息等進行宣傳教育,「我哋嘅經驗係幫客人做減廢時,如果大老闆都投訴唔方便,秘書為免麻煩搵個紙箱畀佢做垃圾桶,連老闆都唔支持,員工又點會照做?」

劉德安認為,方案可為公司帶來不少好處,尤其政府即將推行垃圾徵費,更為企業帶來實行的誘因,「同事有意識去減少製造垃圾,知道好多嘢可以回收,第日就算垃圾徵費,呢方面支出都會少咗。」

清潔更省時 環境更衞生

同時,方案也有一些無形好處,例如清潔同事不用每天走遍全公司清理垃圾,有更多時間消毒清潔,加上周邊沒有垃圾桶,辦公室衞生更佳;同事為丟棄垃圾需多行幾步,身體也更健康。

他指出,自參與減廢比賽後,今年8月錄得的垃圾重量為1,213.4公斤,較對上一個月的1,330.3公斤減少10%;垃圾回收率亦由25%增至28%。該公司亦會繼續研究及推行有效減廢方法,如發現疫情期間增加最多的垃圾是外賣盒,故早前已進行研究,了解同事多到哪裏買外賣,分量如何,再與相關食肆商討會否接受自備餐盒,並提供折扣,鼓勵同事自備餐盒光顧,公司更會考慮向每位同事提供餐盒,達至減少外賣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