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考察北京冬奧會場館
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這場盛大的「冰雪之約」將呈現出怎樣的中國風采,一直是政協委員的牽掛。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委員們最關心的還是「綠色辦奧」理念的落實情況。日前,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偉率隊的考察組深入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共同感受綠色冬奧該有的樣子。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綜合報道
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
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是冬奧籌辦工作中的一大亮點。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既承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承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北京被稱為「雙奧之城」,而在這座城市內,很多見證過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場館也完成了華麗變身,升級為「雙奧場館」,為即將舉辦的冬奧會貢獻力量。
在44個冬奧場館和設施中,現有場館和設施25個(如鳥巢、水立方等)、臨時場館和設施6個(如頒獎廣場等)、利用城市既定建設項目6個(如短道速滑訓練館、五棵松冰球訓練館等),以上共計37個,佔總量的84%,其他結合本次冬奧籌辦需要而建設的場館和設施只有7個,佔總數的16%。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過建設可移動、可轉換場地結構,把游泳池改建為冰壺比賽賽道;
五棵松體育館能在6小時內完成冰球、籃球兩種比賽模式的轉換;2008年承擔體操、蹦床、手球比賽的國家體育館,將變身冬奧冰球館。
就連誕生於1919年、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為「還首都一片藍天」而搬遷的首鋼,如今也因冬奧品牌而蛻變為冰雪新地標:曾用來儲存煉鐵原料的筒倉,變作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曾經的精煤車間,變作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鋼冷卻塔,將見證北京冬奧會滑雪大跳台比賽的精彩……
除了場館建設,能源供應也是成功舉辦奧運會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是碳排放控制的重點領域。北京冬奧組委相關負責人告訴大家,北京冬奧會的全部場館實現了城市綠色電網全覆蓋,場館的照明、運行和交通等用電均由張家口的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提供。
「通過冬奧會,使既有場館影響力提升,場館設施得到完善,能耗也有所降低。在投資大大減少的同時,帶來了新業態新收入,一舉多得。」李偉表示。
「北京賽區場館通過冬季、夏季項目場地轉換功能,競技比賽和群眾體育的雙輪驅動,實現了場館和設施建設的可持續利用,我要為之點讚。」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表示。
高科技打造綠色「冰絲帶」
數千塊曲面玻璃組成的玻璃幕牆上,繪就了22條高低盤旋的「絲帶」,遠遠望去,輕盈飄逸。
作為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國家速滑館目前已全面竣工,該場館擁有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田徑場大小的亞洲最大全冰面設計,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冰絲帶」。
「我們建造了世界最大的索網體育館屋面,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1/4。場館上方安裝的都是LED燈,節能,也不晃眼。而且,它不僅有外表的高顏值,還有內在的高科技。」
場館負責人所說的高科技是一項新的環保製冰技術:「冰絲帶」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的冬奧場館,是我國自己的專利技術,比常規製冷劑能效提升20%以上,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更有利於運動員創造好成績。
在看起來光潔如鏡的白色冰道下面,是8層「繁瑣」的鋪陳——防水隔氣膜、擠塑保溫板、防水透氣膜、防水找平層、SBS防水卷材、防水保護層、HDPE滑動膜、冷管及抗凍融混凝土層,近50厘米的厚度,超130公里長的管道。不僅如此,場館還有一套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它能夠把製冷系統產生的廢熱用於整個場館的除濕、修冰、供暖等等,使碳排放接近於零。
這樣的設計,也為多種需求的群眾健身活動提供了硬件支撐。場館負責人介紹,該冰面採用分模塊控制單元,可將冰面劃分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製冰,平日可接待超過2000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
「這可以稱得上是最『綠』的冰了吧?」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歐青平看似打趣的話,卻說出了考察團成員的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