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團到達延慶賽區時,天正在下雨,霧氣濃重,但站在海拔兩千多米的海陀山上,仍然可以看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蜿蜒回轉,在山林間若隱若現。
據場館負責人介紹,延慶賽區是建設難度最大的一個賽區,在無水、無路、無電、無通訊的山區,僅用三年時間,就建起了國內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和第一座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場。雖然面臨海拔高、施工條件差等難題,但綠色低碳可持續,是冬奧場館建設沒得商量的鐵律。
在延慶賽區動第一鍬土前,首先做的就是動植物資源的本底調查和保護工作。建設過程布置塔吊時,發覺有傷害到周邊樹木的風險,施工單位專門調整塔吊位置,增加塔吊臂長,增大塔吊型號,不惜為此多費了不少力氣。為了讓動物自由遷徙,延慶賽區在施工初期控制施工時長、時段和施工強度,並利用橋樑、涵洞等形式形成動物通道,在賽區設置的紅外相機,在賽區周邊設置人工鳥巢。
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被稱為「雪如意」。不同於一般堆土而建的雪道,它將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架在山谷間,讓賽道有了天然的擋風屏障,其建造難度可想而知。
「海綿賽區」的理念也在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經過「入滲、滯留、蓄積、淨化、利用、疏排」的整體化設計之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賽區雪道和道路邊坡、冬奧村和停車場等裸露地面,採用土石和喬灌草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如一塊巨大的「吸水」海綿,盡量保證雨水入滲。賽區的生活用水在經過處理之後,也可用於沖廁、灌溉等。
委員們紛紛表示,在「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理念指引下,青山綠水已成為冬奧延慶和張家口賽區的最大地標。
用兩天的時間與冬奧會場館「親密接觸」,委員們親眼見證了冬奧會籌辦的綠色成績單,切身體會到強大的中國效率、中國自信與中國擔當,對於每一位參加考察的委員和工作人員來說,這都是一堂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教育課,讓大家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