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出自《論語》的句子,常令人覺得儒家只看重現實生活,而沒有更高的、超現實的宗教關懷。不過當代儒者唐君毅先生對儒家思想的詮釋,就令我們看到儒家的超現實宗教關懷已然內化於現實的人文活動當中。

無可否認,宗教活動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對超越存在的期慕,即我們平時看到的對神的皈依崇拜。回過頭來看,這種對超越存在的期慕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出於一種「解脫意識」。例如各大宗教的起源,皆是首先對人類現實生命中的罪惡有深切自覺(在基督教是「原罪」,在佛教則是「無明」),人們希望從罪惡中徹底地解脫出來。有了此解脫意識後,才可成就宗教的超現實關懷,所以唐君毅先生說「解脫意識」是宗教活動的核心。

如果我們不孤立地看這個超現實關懷,而是將之與解脫意識連繫一起去看,那我們將發現人類本來就存在一個期求克服「現實自我」,甚至超越「現實自我」的意識,而這個意識本質上是一個求自我主宰、實現價值的道德意識。人類就是憑這個道德意識,成就一切文化活動。這就是儒家的精神所在。因此,唐君毅認為,儒家作為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在於它沒有獨立地追求一個超越存在的超現實關懷,而是教人回過頭來去認識,人類自身可以擁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在的道德力量,並通過現實的文化價值實踐去實現那個超現實關懷。所以,儒家一方面承認「天道」,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但另一方面又說「天非人不盡」,意謂天道的創生性需要通過人類的文化價值創造體現出來。

是故,儒家並不是沒有宗教關懷,只是它是一種有別於西方傳統「宗教 / 人文」二元分立的宗教形態。而儒家這種天人共融的宗教形態,有一個特點最值得人細味,就是它把宗教實踐具體化在我們的文化生活當中。一個基督徒的虔誠表現在他對上帝的皈依崇拜上;一個儒者的誠懇則不僅表現在他對天道的皈依崇拜,同時亦表現在他對其民族、祖先、豪傑、聖賢的皈依崇拜。因為後者是人類文化價值的實現者,同時也等同於天道的體現者。故此人們可在通過對他們的皈依崇拜中,而達到對天道本身的皈依崇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看到人民不僅祭祀天地,同時也會祭祀祖先、聖賢。甚至可以說祭天之意味輕,而祭祖祭聖之意味更重,因為他們祭祖祭聖本身就是祭天的具體化表現。由此可見,儒家看似只着重現實生活,實則是,它所着重的是那神聖化了的現實生活。

簡單來說,儒家不是沒有宗教關懷,只是它把宗教實踐具體化在我們的現實文化生活當中,使得一切文化價值創造活動,以至日常生活裏至微的禮教,都是天道的體現,都具有宗教價值。這不得不說是意味深長。

■ 楊彩杰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