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施偉斌:滴水融入浩瀚大海 放下爭拗全心發展

2021-10-07 04:32:06 內地
● 南京市政協委員、英達公路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偉斌
● 施偉斌(左四)在聯合國國際論壇作主題演講。
● 施偉斌受邀參加國務院參事會。
●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一)對「公路醫生」的技術和工藝表示讚賞。
● 施偉斌(左四)主持絲路科技教育文化國際論壇(南京峰會)。

手握近兩百項專利,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南京市政協委員、英達公路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偉斌早年已前往內地打拚事業。有一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赴江蘇與省長會面,施偉斌在席,席間省長笑着說:「施先生的企業現在是我們江蘇的企業,不是你們香港的企業。」在施偉斌看來,香港融入內地,本就有如一滴水融入大海當中,這事理所當然,也唯有認識到這一點,香港才能真正把路走寬。●文/張童

以發展眼光看待祖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施偉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後赴英留學,先後獲得兩個碩士學位;回港後,曾短暫當過兩年工程師,其後創業成立貿易公司,專為香港的基建項目引進進口機械設備。他回憶指,當時中國人常常被外國人歧視,買對方東西,明明是機械本身的問題,卻不僅要怪責於你,還要加以貶損,一來二去,他決定自己動手搞機械。

九十年代中期施偉斌踏足南京時,其實是個光桿司令。他笑稱自己那時「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及後公司慢慢做大,從一間專門從事道路養護的公司,逐步覆蓋了設備研發製造、材料技術研究、工程施工等諸多範疇,被業界喻為四位一體的「公路醫生」,今日思之,實覺感恩。

一路走來,因所處行業與政府關係密切,故施偉斌有許多第一手的經驗。他表示,必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祖國。很多人對內地的判斷總是停留在過去,而他在內地創業三十年,足跡遍及三十個省市,期間目睹內地法律文明程度的飛躍,他笑稱沒有一件案子的判決讓他感到「這事窩囊」。採訪當日施偉斌還要趕去學校授課,他說,自己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就是與學生分享這些心得體會,尤其是內地現在司法的文明程度。

歷史長河裏的一粒沙

施偉斌堅信,香港必須要認清現狀,認清自己只是「歷史長河裏的一粒沙」。要知道,香港的繁榮有着歷史的因素,如若不是有鴉片戰爭這樣一段痛苦往事,不是因為當年的政府貧弱,香港就不會被割讓,而發展就可能有不同的方向。可以說,香港的發展只是源於機遇與偶然。香港人不應自覺高人一等。

時移世易。施偉斌認為,現今的深圳,在諸多領域,已經領先香港。他問道,深圳的騰訊與華為,與香港有關嗎?沒有。大疆無人機,雖說是由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創辦,但其成果卻被香港拱手相讓。

施偉斌覺得這最終是一個誰遷就誰的問題。他相信,最終一定是香港遷就內地,而非內地遷就香港。因為一定會是香港依託大陸而發展。任何人只要認清現實、打開眼界,就應當看見這是歷史的必然。

培育學位以外的素養

青年人當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施偉斌稱,當年他隻身赴內地,靠的是膽識。做生意,膽在前,識在後。那些好奇、激情與內心深處的不甘,才是最能激勵一個人的潛能。此外,施偉斌寄語年輕人,務必注重學位以外的素養:意志堅定、為人通達、品格高尚、心性成熟。這些是知識與技能之外的品質,它將深深影響着青年人日後的發展。

同樣重要的品質,則是要明辨是非。施偉斌也感嘆,有時這並非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他曾偶然翻過一本通識教育課本,卻發現上面專用圖文描繪長城邊的垃圾。他感嘆,「簡直是任何一個地方都想損你」,十三四歲的小孩,在逐漸形成三觀的年紀,天天受這種負面薰陶,長大以後自然難以相信政府。

然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你不打開自己,作為水滴不融入大海,最後就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他反問,威尼斯當年有多輝煌?現在呢?只是一個旅遊城市,人們只能追尋着古蹟懷想着曾經的文化。他不想香港也如此,好在,香港如今迎來了「二次回歸」。

國安法促港二次回歸

如果說九七年的回歸是形式上的回歸,那麼在國安法出台後,施偉斌表示,香港終於迎來了真正的回歸。他感慨,香港現在終於沒有「攬炒派」了,是以社會終於可以放下爭拗,全心全意謀發展。

他說這是旗幟鮮明地告訴香港政府:你得一個「老闆」,凡事必須要跟緊中央。而落實到具體工作,他則懷着三點期望:一定要嚴謹、一定要嚴格、一定要嚴肅。與此同時,必須要深刻、深度、深入。他還建議香港政府官員多赴內地掛職,從而充分了解政策如何制定、四套班子如何運作,繼而真正落實好中央的大政方針、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國家的發展大局當中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