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6建議增土地供應 規劃及覓地添新思維
本港房屋緊缺問題嚴峻,已影響到社會民生發展,近年各界均高度關注土地房屋供應問題,中央領導人亦數度提及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並明言期盼香港能早日告別劏房及籠屋。新鴻基地產作為本港主要土地持份者,近日以書面形式回覆香港文匯報,提出六大建議,期望政府的新《施政報告》釋放不同土地用途的潛力,如祖堂地、綠化地帶、濕地緩衝區等(見表),其中提到即使只釋放10%綠化地帶,已經有約1,600公頃土地,可建120萬伙公營房屋,相當於現時80萬伙公屋和40萬伙資助房屋的總和。●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新地認為香港目前在廣義上並不缺乏土地,而是在釋放現有土地上,被各種條條框框綁手綁腳,影響土地及房屋供應。例如在釋放不同土地用途的潛力方面,現時祖堂地出售機制過於複雜和僵化,法例要求全部宗族人士同意才可出售的做法已不合時宜,集團認為政府應制定新的法例,完善祖堂地的買賣及司理選舉制度,令原居民更易選出司理,當大部分宗族成員同意時,便可出售祖堂地,加快土地供應。
籲降低祖堂地出售門檻
集團期望特區政府在規劃及覓地上加入新思維,參考內地舊城改造的經驗,在確保尊重私人產權的前提下,統籌新界鄉村改造事宜。通過借鑒舊改項目「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引入私人市場力量,於新界鄉村用地選取合適位置,整村改造。
10%綠化地帶可建120萬伙
集團認為政府應善用綠化地帶的潛力,重新檢視目前的綠化地帶,尤其是由政府持有的綠化地帶,建議將部分綠化地帶改劃,以興建優化的首置盤等資助房屋,協助中產家庭置業。新地認為,即使只釋放10%綠化地帶,已經有約1,600公頃土地;如釋放25%(4,000公頃)已可增加本港住宅用地面積50%。
假設用於興建住宅,根據目前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每一公頃可建大約750個單位。那麼1,600公頃綠化地帶可建1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令目前的公營房屋單位數目(80萬伙公屋和40萬伙資助房屋)倍增。
新地又特別提到釋放濕地的潛力,指1997年完成的「后海灣地區魚塘生態價值研究」報告(報告內提出需於不久後作出檢討),已超過20年未作出檢討。當年政府只是簡單地將「濕地保育區」以外的500米範圍劃為「濕地緩衝區」,直言有關規劃很「隨意」,甚至《城規會規劃指引》和《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緩衝區界線亦不一致,導致濕地區內的土地大量被凍結。
濕地緩衝區規劃過時
不少在「濕地保育區」或「濕地緩衝區」的荒廢魚塘有污水流入、布滿野草,甚至長滿外來入侵植物,生態價值成疑。在「濕地緩衝區」內的魚塘許多已被填平,甚至淪為露天貨倉,部分地區的環境更因露天貯物用途日趨惡化。得悉發展局公布會檢討有關「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指引,新地希望政府早日理順濕地規劃指引,達到「有保育,有發展」的雙贏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