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浩 民建聯執行委員會委員 教聯會理事
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將於星期日舉行,今次選委會只有300多個議席需進行投票,一般市民認為競爭性沒有以往激烈,加上缺乏有分量非建制力量人士參與,預計投票率會較上一屆有所減少。一些時事評論員認為投票率低,加上選委會清一色來自建制力量人士,勢必減低選委會認受性,不利香港向前發展云云。
這次選委會選舉由1,200人擴大至1,500人,加入多個新界別,目的是令選委會更有代表性和達至均衡參與,減少以往選委大多數來自商界和專業界的弊端。選委會五大界別涵蓋不同階層持份者,可以選出特首候任人和40個立法會議員,重要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將來立法會的政治版圖一定有所改變,增加更多來自基層市民的聲音,制定的政策必定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有效解決香港面對的深層次社會問題。
新一屆選委會有均衡參與的特點。選委會產生的立法會40個議員,性質有別功能界別議席。新制度下,選委會代表廣泛的市民聲音,所以循選委會途徑產生的議員,必具廣泛代表性,才能脫穎而出,顧及香港整體社會利益。
至於有個別時事評論員以預測投票率低為由,否定新一屆選委會的代表性,筆者認為這是混淆視聽和誤導公眾。例如評論員指出新一屆選委會缺乏非建制力量人士參與,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投票率低,失去代表性。二是清一色建制力量當選,沒有其他政治版圖代表,無法解決香港社會問題。稍有常識的市民都可以指出這種謬誤。首先,解決香港深層次社會問題,只要真誠為香港市民服務,有足夠參政議政能力的賢能,就一定能夠在議會出謀獻策,無分立場。況且過去以「民主」自居的攬炒派,並非以香港利益為出發點,只要看看他們過去提出「攬炒香港」的口號就可知一二。
再說,新選委會的組成及成員的產生,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投票率高低並不會對認受性構成任何影響。從今以後,香港必須擺脫過去「選舉泥沼」困局,選舉不再以政治至上,而是實事求是為香港市民服務,這才是大多數市民最根本的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