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中央早前發布「教育雙減」政策,旨在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此舉引發環球股市震盪,海內外上市的中國教育股一度暴跌,某些概念股亦受波及。政策是否有效,不能僅看股市受影響情況,更要看在社會層面上產生什麼作用。「雙減」目的從來不是「為減而減」,需要的反而是「加大」和「加強」在教育上的公共投資及供給,如此才能令教育質素和標準提高。
教育部辦公廳8月開展有關「基礎教育精品課」的遴選工作,對內地教育機構的運作固然帶來改變,但同時明確以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為下一代帶來「更好、更高的教育」。怎樣才算得上「更好」?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範疇:
一是成就下一代多元發展。中國人傳統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應試能力在現今中國教育制度中仍然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成就了專門以應試為導向的校外培訓,即補習班。然而,在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帶來巨大變化,學校已不能只限於「知識傳授」,以往「唯分數」的教育模式已不合時宜,擁有合適的技能及觀念更為重要。因此,學校和教師要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培養綜合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才算是高質量的教育。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中央政府對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並不代表考試不重要,公開考試是一個較客觀及公平的參考,同時是不少窮苦家庭出身的學生改變命運的途徑。因此,如何讓每個學生在較為均衡的基礎上發揮個人所長,是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
二是以體驗式學習深化價值觀教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固然令教育越加重視學生應用科技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確保科技發展的利器不至於傷人傷己。價值觀教育涉及認知、情感及實踐多個層面的全人教育,不能只通過個別科目傳授,相關的政策規劃也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或正式課程內容中。要讓學生更有效地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並樹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教學方式必須具備體驗式和生活化的特點,令學生更能感受當中的意義。在落實「雙減」政策時,必須面對優質品德教育的追求,加強並完善價值觀教育,讓學生能夠應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各種變化。
今次「雙減」需多管齊下,騰出空間,提升教育質量,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必定可以成就學生的多元發展,適應時代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