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寫什麼好像都會特別『喪』。不過,喪而不失其信,信而不失其疑,疑而不失其愛。這好像才是生活的本相。」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攜新書《早生貴子》做客鄭州松社書店,分享當父親十年的心靈史。楊早說,《早生貴子》大概就算是「傷口上開出的花」。「我覺得育兒這件事吧,基本上沒法不『失敗』。」●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劉蕊 河南報道
《早生貴子》一語雙關,既是一個祝福的成語,也指學者楊早十年前就當了父親。楊早有多重身份,作為媒體人,對近十年教育熱點進行觀察與思考,包括中小學生減負、國學熱、高考作文等等熱點話題;作為學者,他研究現代文人的經歷,以及他們是如何做父母的;然而作為父親楊早,他發現,在生小孩之前關心教育問題帶着「居高臨下」的距離感,在尋找一種宏大的東西,而當自己進入修羅場後,「跟所有的父母一樣無依無靠無知,所有東西都要重新學習,這時候我會平視教育,跟所有父母的心是一樣的,跟他們擁有了共同情感。」
楊早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出這種書。我之所以出這本書,就是要平復自己的傷口,要從傷口上開出花來。希望有同樣傷口的人能夠分享自己的教訓和感悟。」
楊早用他十年做父親的經歷告訴大家,帶娃的時候都會有沮喪感。「從我這幾年的親身經歷,以及和身邊朋友的交流,在養娃的路上基本不太可能心想事成。」很多家長總想着「生下來我要怎麼培養他,希望孩子長成我想要的樣子。說實話如果真是這樣,孩子缺少獨立的人格,沒有屬於自己獨立的道路,就像工廠裏培養出來一模一樣的產品,作為家長也很失敗。」
「兩代人之間的相處沒有和諧,是充滿了歧路、失望和挫折的一條路。」楊早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調整心態,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姿態。
幫不了你養娃 但能幫你覺悟
楊早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育兒指南,他也反覆強調,這本書幫不了你養娃,但能幫你覺悟。
當楊早感覺迷茫的時候,他會去看以前的人是如何養娃的,他看到魯迅是非常溺愛孩子的,而胡適則跟孩子的關係很淡薄,完全不管孩子。楊早「看了前人的經歷,會覺得天下不過如此,總有一些人跟別人不一樣,內心也會覺得獲得了力量和安慰。」
人生最難得的是清醒。到楊早這裏,他給孩子該報的輔導課程一樣也不拉下,但他會要求孩子要對自己負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濫用別人的信任。 「大的方面不出問題,小的事情會自己修正,讓孩子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不必花很大力氣去較勁。」
對於父子關係,楊早一直覺得作為父親,不要當「炸雞」,要當「甘蔗」。「因為炸雞只有第一口味道最好,但吃甘蔗從梢吃到根,就會越吃越甜,漸入佳境,這樣人生是充滿希望的。所以我希望兒子能慢慢發掘他的爸爸,而不是在小時候覺得爸爸是英雄,而後越來越覺得爸爸是一個油膩大叔。」
神話教育 導致內捲
楊早發現,中國人對教育一直有一種近乎宗教的情感,對獲取科名的嚮往和投入是巨大的。最近他讀《儒林外史》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裏面出現很多「贅婿」。原來在明清時代,江南地區有很多這樣的結合:有錢的商人會招讀書好但家境貧窮的書生為贅婿,期望書生在未來能中舉、當官做大事,這樣就可以蔭蔽家族,比如一個舉人可以蔭蔽200畝以上的田地免交稅。
「從這個角度也能理解中國人對教育的渴望,是跟世俗成功緊密結合的。所以很多家長似乎就篤信一條公式:教育成功等於事業成功,等於孩子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
「教育改變人生」、「階層上升」等一系列神話在很多中國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導致了最近很流行但被濫用的詞「內捲」——當所有人都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的時候,這個投入就隨之水漲船高。對於這一問題,楊早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脫節」,在未成年之前,父母或者社會總是提供「成功假象」,引導孩子要成為一個精英,鼓勵孩子自信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而一旦孩子成年之後進入社會,會發現小時候學校和家庭傳授的優良品質,諸如正直、誠實、奮進、勤勉等等都失效了。大家發現說最好就是躺平、厚黑、冷漠、不關心、變宅,「每個人內心都會經歷巨大的斷崖式的落差,難道我們沒有一些核心的價值觀,可以讓孩子一輩子都遵循的嗎?」
「這種現象是病態的,也是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個畸態和脫節。」楊早說,對完美小孩的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太現實的需求,大家太容易「從眾」,產生「倖存者偏差」的錯覺,就是看到成功的案例後進行反推,看他是怎麼被教育的,就模仿這種教育的套路,「其實這有可能真的是上帝丟骰子的結果,我們沒有看到大量的不成功。」
楊早說,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追尋最理想化的狀態,但最後要接受隨機:孩子的資質、命運和結果,都是隨機的。
雞娃不如雞自己
當父親十年,楊早最大的感悟是,「雞娃不如雞自己,不如趁這個時間趕緊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具有榜樣型的父母。當孩子長大後,依然能保持跟他對話的姿態,對親子關係的長期維護可能也有幫助,也更能理解孩子在做什麼以及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當家長的眼界和精力拓寬,能跟孩子溝通的契合點就有可能越廣。」
楊早說,「有了孩子之後會發現成長過程中的很多東西和過程都是自己錯過的,你從來沒有以這種角度看世界,比如帶孩子去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會發現跟他一起去,看到的世界樣子完全不一樣。」
楊早比較認可「家長要更愛自己一點。」小時候的楊早深有體會,作為「長房長孫」,家裏長輩們就一直跟他說「你看家裏上面幾代都是大學生,你要是沒考上大學,不能繼承家業,怎麼給下面的弟弟妹妹做榜樣」,所以他一直感到壓力很大,想着自己為什麼要對那麼多人負責?所以他建議在家庭環境裏,可以試着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也把時間和精力多分配給自己的個人成長上。「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不加掩飾的愛,對孩子而言可能是很大很大的壓力。家長過於充沛的情感對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