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取代高中通識教育科,昨日多間學校開始教授公民科第一課。開設公民科是本港教育撥亂反正的重要標誌,對引導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正確認識「一國兩制」,具有重要意義,社會各界對公民科充滿期待、抱有信心。學校、教師、學生應樂觀對待公民科教學,積極探索提升學習興趣、有利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對國家民族身份的認同,做對國家和香港負責的守法公民;教育部門亦應盡快提供全面完備的教材及加強支援,引入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公民科教育事半功倍,培養更多建設國家和香港的未來棟樑之才。

通識科以所謂着重「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從正反兩面思考問題,結果導致學生是非對錯判斷混亂;更甚的是,由於教協及其成員長期把持通識科教學,刻意選用偏頗片面的教材,一味向學生灌輸有關「一國兩制」、國家制度、發展成就的負面資訊,更鼓吹「港獨」思潮,完全背離通識科的初衷,令通識科淪為誤導學生、影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亂源之一。社會各界要求改革通識科的訴求日益高漲。

如今,公民科取代通識科,並非只是學科名稱的簡單改變,而是課程教學方向和內容都發生重大改變。公民科的目的明確直接,就是要培養學生對香港和國家有清晰理性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消除通識科造成的錯誤理念。公民科取代通識科,令本港公民教育由亂及治、正本清源。

有資深教育界人士指出,公民科引導學生學習「『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三個主題,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國家息息相關,了解國家情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植根中華文化、兼具世界視野的公民素養。透過公民科教學,不僅可讓學生掌握更多關於香港社會運作的知識,更可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情感,相信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將有更美好未來,學生對個人、香港和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公民科教學對學生、學校乃至香港發展都有重大而積極的影響,是教育重回正軌的好開始,社會各界都應珍惜機會,共同支持公民科順利開展,做好學生的國民教育工作。

由於公民科是新科目,正式的公民科課本料明年始出版,儘管教育局已提供多份官方教材,但各校使用官方教材有差異,有學校採用坊間教科書,以官方教材為輔,不少教師反映,預備教材是公民科教學亟待解決的困難。因此,教育局有責任為公民科提供明確的教學指引,提供更多教學資源、評估示例,讓師生盡快掌握公民科的課程要求,以提高教師以至各界對公民科的信心,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壓力。

公民科教學其實是人心工作,應務求生動活潑、提升學習興趣。有教師建議,將以小故事、歷史事跡等形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的由來、掌握要點。今日,「天宮」航天員會與香港青少年「天地對話」 ,吸引大批中小學生參與。這些多元化、雙向互動的活動,正是潤物無聲的良好公民教育,讓學生學習堅毅刻苦、為國家奉獻的高尚情操,更為國家科技進步引以為榮,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公民科靈活運用教學模式,相信會受到廣大學生、家長的歡迎,為促進人心回歸、確保「一國兩制」持續成功實踐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