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日報》結業前出咗兩本叫《不是最終章》及《廣告信念》嘅特刊,當時聲稱「好搶手」「排隊都買唔到」。𠵱家距離佢哋結業接近兩個月,有黃媒訪問踢爆有「黃店」仲有幾千本存貨未賣完,遲啲就會棄置晒喎。有網民就話呢個訪問內容擺明都係搵下家接貨啫。
有黃媒日前報道話黃店「蟹貨倉」6月底接收超過兩萬本《不是最終章》及《廣告信念》特刊,但依然未賣晒,仲剩低約1,000本《不是最終章》同埋3,000本《廣告信念》。佢哋話如果遲啲仲未賣晒,「所有刊物都會被棄置。」蟹貨倉老闆仲聲稱「不希望浪費每一本僅餘的《蘋果日報》刊物」「實體書可留記憶」喎。
網民譏「攞去廢紙回收」
心水清嘅網民一睇就知,又係黃店叫「手足」幫手埋單啫。網民「Alex Cheung」直接話:「各路手足,眾籌時間又到啦。」「梁祝」就直言:「又想搵水魚撈一筆。」「Mobb Chan」就「提點」店主:「既然為意義吾(唔)系(係)為錢,與其dispose(棄置),可(何)不免費派發?」「Lala Mo」就表示不解:「真心唔明!二百萬零一人喎!咁都賣唔曬(晒)?」「Jason Chan」就揶揄:「環保D(啲),攞去廢紙回收,唔好浪費!」「Chow Tsz Yeung」就建議不如佢哋買斷先,咁就唔使回書囉。
有網民揶揄,所謂買《蘋果日報》只不過係有啲人鍾意跟風。網民「Chun Man Tam」直言:「熱潮都過左(咗),打完卡冇人俾(畀)like了。」其實都明嘅,當初想入多啲貨藉機賺多筆,但既然睇漏眼,咪自己食咗佢囉,做乜仲要啲「手足」去埋單呢?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