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原於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受訪者供圖
● 1972年黎原在陝西黃河灘上開荒墾田。 受訪者供圖
● 1975年黎原全家福。 受訪者供圖

中學時代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等多個戰役,因不滿國民黨的腐朽而投奔共產黨。此後,湘西剿匪、解放東北、抗美援朝……黎原將軍一生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晚年退休後,他還在黃埔軍校同學會擔任要職,致力於祖國的統一工作。「從戰火紛飛到和平盛世,我們的國家逐步走向繁榮強盛,或許未來的道路還布滿荊棘,但父輩一心為國、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激勵着後代。」黎原之女黎陽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格的訓練和艱苦的環境讓黎原養成了極有紀律性的生活習慣,「父親的生活非常簡單,不近煙酒,但每天一頓麵條、幾顆生蒜是不能少的,以至於得了個『麵條軍長』 的稱謂。」●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凱雷  實習記者 韓奕婧 北京報道

黎原(原名關俊彥)1917年出生於河南省息縣關家店村一個農民家庭。10歲進入縣小學讀書,後考入潢川中學學習。中學期間,東北淪陷,華北危急,他積極參加了學校的抗日救亡運動,立志抗日救國。1934年初中畢業後報考了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被錄取。在軍校期間,他接受了現代軍事知識和技術的正規系統訓練,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開始接觸和接受馬列主義思想,並多次與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聯繫。1937年8月畢業後,他多次主動要求到上海抗日前線,被分配到陸軍八十七師參加了淞滬會戰。

脫離國民黨軍 加入共產黨

1938年4月,黎原毅然脫離了國民黨軍隊,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用父親的話說就是,在國民黨軍中,他看不到希望,只看到了軍隊的腐敗。他多次與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聯繫,在董必武的介紹下,從武漢來到西安,又從西安到了延安,終於加入了延安的大家庭中。」黎陽表示。

1940年黎原到359旅學習時,被王震留在359旅教導營並參加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黎原隨359旅進軍東北,參與領導了改編原長春市公安總隊,並組建新型革命軍隊的艱巨任務。後參與多次戰鬥,為解放東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10月至1951年3月間,黎原歷任47軍140師418團團長、140師參謀長、副師長、代師長,率部進軍湘西,參與指揮了湘西剿匪和政權建立工作,為清除湘西百年匪患、建立和鞏固人民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1年4月至1954年9月,黎原奉命率部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指揮靠前、不懼危險,多次打敗從未吃過敗仗的美騎一師。在臨津江東岸的防守戰役中,面對敵人王牌部隊,在敵強我弱、我軍陣地全線收縮的情況下,他率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陣地防禦戰,首創了坑道戰等戰法,創造了我軍陣地防禦作戰的成功範例,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二級國旗勳章一枚,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1955年黎原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做事必有計劃 變化有預案

黎原另外一個特點是做事極為認真嚴謹。「父親的計劃性很強,所有事情必定事先有計劃,變化有預案。我們小的時候,父親一直像對待戰士一樣地要求和培養我們。隨着父親的工作調動以及部隊行動,我們有不少跟他一起出遠門的機會。」

「跟父親出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像軍事演習,他的生活中少不了地圖和指南針,有時還要帶望遠鏡。」在黎陽的記憶裏,出發前,父親要求孩子們研究地圖,用指南針上的坐標尺計算每段路程的距離,並根據地形地貌估計車輛行駛速度判斷所需時間,同時還要計劃行程,詳細到每天幾點起床、吃飯、出發,中間在哪裏休息,都要做出規劃。

出發之後,更是如同軍事訓練,每天都要按照規定的時間作息,並要根據情況變化不斷修正行程安排,沿途還要不斷地考孩子們,地裏種的是什麼莊稼、什麼蔬菜,看到的工廠是水泥廠還是發電廠,當地有什麼民風,歷史上有些什麼典故等等。「那時我們對父親這一套非常牴觸,把我們搞得放假比平時還辛苦。但現在回想起來,父親身上這種品質卻在潛移默化之間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在我們今天的行為處事作風處處都有他的影子。」黎陽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