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開始投入使用的中央圖書館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的中樞,是香港公共圖書館體系中面積最大、服務範疇最廣和館藏數量最多的公共圖書館。每一天,絡繹不絕的人群來往於這裏,也將香港的繁忙帶來一陣暫時的緩衝、安靜一會。試想,若香港有天堂,大概便是這般模樣。香港人對這裏不陌生,但多數止步於它作為流通書借閱、資料查詢及自習室的功能。實際上,在這個偌大的建築裏,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房間,每一天都在進行一項鮮有人知的工作--書籍修復。●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香港中央圖書館存有多個參考特藏,蒐羅各種珍貴書籍及歷史文獻資料。這些具歷史及研究價值的資料,部分因歲月的消磨或缺乏適當的維護,變得殘破及不能使用。在圖書館四樓的書籍修復室內,便有一組負責為古籍文獻診治的「醫生」,專責維護圖書館的文獻館藏,為破損的文獻「施手術」。
「書籍修復組」成立於圖書館開始使用同年,基於對具歷史和研究價值的古籍和文獻的修復和妥善保管,小組的使命並非要把古籍文獻變成全新,而是務求盡量保持原貌,通過評估、修復及適當保存,把損耗減到最低,讓文獻延續「生命」,方便日後參考和鑑證。
修復圖書需具備十足耐心
香港人崇尚時間便是金錢,這項工作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從價值觀上便很難理解或苟同。與古籍、書本相處的工作,首先就不是熱鬧的、光鮮的。但古物自身有尊嚴,這些遙於現代的文明得以流傳下來,本身就是一種美,怎樣將這種美有尊嚴地繼續傳承下去,考的就是修復者的手藝和耐心。
香港沒有專門針對古書籍修復的專業學位,一般來講,參與這個工作的都是來自具有化學專業知識的「匠人」,大多從博物館的古物修復部門調配而來。所以目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書籍修復組,有五位工作人員,負責不同崗位,每位除手藝精湛,更富化學、科學知識。「圖書館原先是沒有同事做修復這項工作的,我們本來是博物館的修復辦事處,借調過來圖書館,從01年開始便着手修復古籍的工作。」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物修復組助理館長岑穎雅說道。
岑穎雅表示,修復圖書這項工作難,但不僅僅難在技術,更是需要具備十足耐心,因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長時間去操作--書放久了,翻不開頁很正常;破損的地方多了,一頁就要修復好幾天很正常;要將一本書修復到可以保存的程度,花幾天到數月,都很正常。而就是這樣的緩慢和精細,才得以讓這個職業變得既寂寞,又頑強。
對古籍常見問題「對症下藥」
修復組選擇修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譬如社會、文化、藝術及歷史等都會成為選擇的目標,有時我們甚至會見到一些民間故事、醫書、字典等等。」而小組的主要任務,是要延長珍貴古籍文獻的壽命,把可能受到的損耗減到最低;通過評估修復及適當的保存,讓文獻能繼續保存下去,供讀者參考及研究。拿到手裏的古籍、圖書,組員必須先檢查評估書本的破損情況,然後「對症下藥」採用不同修復技術,包括︰低溫滅蟲、清除黴菌和修補破損等等。
在修復工作開始前,「醫生」會先開立診斷記錄,判斷破損程度才對症下藥,決定修復的方案。常見的問題包括紙張發霉蟲蛀、酸化脆裂、脫落、破洞、書上鐵釘氧化、書上標籤或膠紙發黃等。所有珍貴的古籍文獻,經過滅蟲、除塵、去皺、去污、修補、加固及重新裝訂等程序後,研究人員才能分類記錄及整理。在行外人聽來,這些工序既陌生又複雜,即便對於內行,箇中「門道」也有不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