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東方之珠」,2019年的人均GDP世界排13位,小市民卻要面對住得貴、住得細的苦況,甚至有近21萬人住在環境極惡劣的劏房;300方呎私樓索價竟要千萬元,小市民窮一生積蓄都未必上到車,基層市民輪候上公屋至少要輪候5.8年 ,打工仔為租屋供樓令生活愈來愈捉襟見肘,年輕人因此晚婚甚至不敢結婚生育,全社會都負上沉重代價。
全方位增供應 被議員否決
在早前的立法會辯論中,工聯會黃國健動議議案「全方位增加土地供應」,包括盡快推展中部水域人工島工程、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開徵土地閒置稅、簡化政府部門冗長研究、調高新界土地發展密度,以及在賣地條款內加入發展商須承擔保育責任的要求等。惟在開徵土地閒置稅及在賣地條款內加入發展商須承擔保育責任的要求等兩個議題上,議員們未能達成共識,結果議案在經民聯、自由黨等商界議員投反對票或棄權票的情況下被否決。
雖然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已就填海、收回土地等作出回應及解釋政府的工作進度,亦指會研究考慮不影響生態保育下提高濕地緩衝區發展的地積比率。然而,政府是主導土地供應的決策者,應該要有果斷的決策能力,尤其是如今已有三個財團申請土地共享計劃,提供近1.8萬伙公私營單位,這是一個好開始,期望政府可以加快審批,令市民可以盡快安居樂業。
●記者:梁悅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