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校友聚首回顧奮鬥史:無懼港英打壓推愛國教育
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情,傳統愛國學校培僑中學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結合校史及中國近代史,向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學校如何在港英時期掙扎求存,體現出中國人堅毅不屈的精神。時光回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培僑成為香港第一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之後每年10月1日,培僑都有國慶活動。而升起五星紅旗,卻是當時港英當局所不容的「政治表態」,但是該校無懼打壓,不言放棄,懸掛在校內的五星紅旗依然迎風招展。在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百年之際,多位培僑老校友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不約而同表示,學校經歷千辛萬苦才走到今天,看着母校堅持推動愛國教育,培育人才為香港、國家作出貢獻,為此感到自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走進培僑中學的校史室,一張張歷史照片,展示着該校校舍的變遷及歷代校長的辦學成果。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講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學校舉行升國旗儀式,時任校長演講時提到「這面紅旗也染有我們培僑師生的鮮血」,講詞激動人心。此後,每年國慶,學校都非常重視,都舉辦升國旗、唱國歌等國慶活動。縱使當年港英當局對愛國學校百般打壓,培僑一直以培育國家人才為己任、推動愛國精神為辦學方針。
在1958年,有人在學校圖書館搜獲南洋僑領陳嘉庚所著的《南僑回憶錄》、中共領導人劉少奇所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書籍,第二任培僑中學校長杜伯奎因而遭港英當局無理遞解出境。就讀培僑小學的老校友顏尊廉近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憶述,「當時校舍氣氛凝重、緊張,全校均瀰漫着對港英當局的極度不滿情緒。」
畢業生曾被拒投考公僕警察
另一名老校友、培僑中學校友會監事長陳恆近日亦憶及,當年由於港英當局忌諱愛國學校的號召力,原定於同年舉行的「十校運動會」,港英當局亦透過大氣電波進行全港廣播,要求禁止運動會舉行。伍煥傑亦指,當年港英當局甚至拒絕培僑中學的畢業生報考公務員、警察,「可見當時愛國學校面臨的壓力何其巨大。」
談起這段歷史,培僑教育機構發展總監周世耀感慨良多。他在1963年入讀培僑中學中一,中五畢業後留校做小賣部職員,後因學校擴展,會考成績優異的他被派往培僑在上水創辦的「分教處」擔任教師,其後出任校長秘書、培僑的行政總監等多項職務。
捱過收生寒冬 轉直資壯規模
隨着辦學口碑愈來愈好,培僑陸續開辦不同分校。但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學生人數急轉直下,令學校收入步入寒冬。周世耀指,當時港英當局推行免費教育,不少學校成為津校,但愛國學校被排斥,無法轉為津校,「那個時候,很多家長都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但卻因為要交學費,唯有轉校。」學生下跌導致學校規模萎縮,教師只能收取他校教師三分一、甚至是四分一的薪水,「當時仍留在培僑教書,真的要非常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
周世耀表示,自從《中英聯合聲明》於1984年12月簽訂後,香港的前途逐漸變得明朗。1991年9月,培僑中學獲政府批准成為首批直資學校,是創校四十多年來首次獲得政府資助。尤其是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後,培僑教育機構逐漸擴大規模,在小西灣開辦了培僑小學、沙田大圍「一條龍」的培僑書院、培僑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等,「如今培僑的大家庭正不停壯大,為培育愛國愛港人才繼續努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