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內地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改善國家人口結構,推出「三孩政策」,鼓勵生育。調查之下,年輕人反應冷淡,意料之中。結婚生子,高昂成本,不是容易的事。連結婚都不去想,別說生孩子,還要三個咁多?

內地的情況跟香港不相伯仲,去年香港結婚登記數字,按年大跌36%,是17年來新低,香港的生育率,去年也打破了過去50年最低紀錄。

疫情稍緩,老朋友約飯局,8人其中5人全是不婚族,無牽無掛的,沒有另一半,也沒有下一代,疫情下,她們歡樂聚會停不了。這一代不婚已成風氣,新一代的不婚數字年年創新高。

上世紀五十年代物質水平不高,孩子天生天養,三孩家庭比比皆是;到七十年代,香港家計會的宣傳口號「一個嬌,兩個妙,三個吃不消,四個斷擔挑!」是鼓勵節育;2000年,香港「風之后」李麗珊拍的廣告「養大一個孩子需要400萬」,金句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今天,養大一個孩子400萬遠遠不夠,單是教育經費就逾100萬了,當屬全球最貴。

身邊的一孩夫婦,為了給孩子最好的,幼稚園每月學費以萬計,其他補習班、興趣班,數得出幾多就有幾多,還有為孩子建立人際關係,聯誼活動馬不停蹄,一孩每月花費如流水。

另一對二孩夫婦,花費就謹慎得多,兩個孩子在國際學校的暑期班,一個月萬五元,其他補習班、興趣班則要精打細算。捱得過幼稚園,怎樣捱到大學呢?以今天的情況是,養孩子就不要想房子了,要房子就不要孩子。

年輕人低欲望的「躺平」風氣,風捲亞洲地區,年輕人努力與回報不成比例,無論打工仔多努力,儲不到首期買屋,不吃不喝21年,才能買到港樓,不解決房子問題,哪有能力多生孩子?

國家若要鼓勵生育,真是需要花大氣力,對育孩夫婦在生活上優惠逐步配套,才能刺激生育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