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近年,香港的郊野公園成為市民假日的好去處。尤其是在疫情下,赴郊野公園呼吸新鮮空氣的市民更多。這種人山人海的情況對郊野公園造成什麼困擾呢?特區政府又有什麼對策?下文逐一探討。 ●張揚 特約資深通識作者
【新聞背景】廚餘吸引動物 包裝易致窒息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的統計數字顯示,郊野公園遊客人數與垃圾量成正比,2020年1月至8月有751.3萬人到訪郊野公園,較2019年同期上升4.3%;郊野公園於2020年1月至8月收集到1,678公噸垃圾,較2019年同期上升5%;到訪郊野公園市民的人均垃圾量為0.22公斤,相等於10個膠水樽的重量。另一方面,漁護署2020年1月至8月共檢控65宗亂拋垃圾,平均每月有約8宗。
經常組織義工隊清理沙灘垃圾的「海洋拾荒者」表示,去年初爆發疫情至今,假日郊野逼爆已成常態,雖然政府不時呼籲市民帶走垃圾,但卻成效不彰。「海洋拾荒者」早前到塔門,發現草地滿布垃圾,有膠樽、膠袋、鋁罐、燒烤叉、廚餘等,附近十多米外有垃圾桶,但露營人士視若無睹。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早前上載攝於大帽山郊野公園的短片,有成年野豬咬開了被棄置的黑色垃圾袋,袋中塑膠垃圾散落一地,至少七隻幼年野豬一哄而上,分吃垃圾。由於在疫情期間無法外遊,不少市民轉而前往郊野公園遊玩,帶來大量垃圾,除了破壞生態環境,食物殘渣更會吸引野生動物。牠們會受氣味吸引而嚼食包裝,增加窒息風險,甚至把包裝吞入肚中,最嚴重的情況可導致野生動物因而死亡。
【小知識】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
自2017年12月中旬起,漁護署已把全港郊野公園山徑內合共553個垃圾桶全部移除,市民行山要帶走自己的垃圾,在郊野公園亂拋垃圾可被罰款1,500港元。在這之前,漁護署在2015年於部分郊野公園分兩階段實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逐步減少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計劃推出後,郊野公園垃圾逐年減少,從2015年的3,700公噸減少至2020年的2,300公噸。
【多角度觀點】缺乏誘因 難有效果
不同的持份者對「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有不同的看法:
市民甲:「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試驗計劃成效理想,垃圾減少三至九成不等,反映市民現時的環保意識足夠,即使全面移除郊野公園的垃圾桶,亦不會加重環境負擔。
市民乙:郊野公園全面移除垃圾桶後,市民或許會將垃圾丟在山野上,在缺乏誘因的情況下,或許較難達至預期效果;加上有不少外地遊客來香港旅遊時都會到郊區行山,全面移除垃圾桶或會造成外地遊客的不理解。
【概念鏈接】郊野公園(Country Park)
香港現有24個郊野公園。闢設郊野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自然,以及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樂和戶外教育設施。郊野公園和特別地區共佔地443平方公里。郊野公園遍布全港各處,範圍包括風景怡人的山嶺、叢林、水塘和海濱地帶。漁護署負責管理郊野公園,主要工作有植樹造林、收集垃圾、防止山火、管制郊野公園內的發展項目和提供郊野康樂及教育設施。郊野公園深受各階層人士歡迎,不少人認為,城市生活繁囂,暢遊郊野公園是最有益身心的康樂活動。在2020年,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約有1,200萬人次,進行的活動主要包括漫步、健身、遠足、燒烤,以至家庭旅行及露營等。
【概念鏈接】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
又稱為生活質量或生活品質,其內涵和衡量準則會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生活質素是指人民對其生活,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生活各個範疇的滿意程度。會以客觀數據和個人主觀感受作量度,藉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以及當地人民的整體褔祉。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由聯合國制訂的一個綜合性指標,透過健康、教育及收入三個範疇的數據,評估189個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發展狀況。2019年,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949,與冰島並列全球第四,屬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想一想
1.就上文資料,解釋郊野公園所面對的兩個環境問題。
2.就你在上題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建議一個應對方法,並加以解釋。
參考答案
1. 這是影響分析題。參考答案:
首先,郊野公園面對土地污染問題。資料引述漁護署的統計數字顯示,2020年1月至8月郊野公園收集到1,678公噸垃圾,較2019年同期上升5%。
有些缺乏公德心的市民在郊野公園亂拋垃圾,有清潔義工發現塔門的草地滿布垃圾,有膠樽、膠袋、鋁罐、燒烤叉、廚餘等。郊野公園面對愈來愈嚴重的土地污染問題,影響環境質素。
其次,郊野公園面對生態受損問題。資料提及,有環保團體拍攝到有野豬在郊野公園咬開了被棄置的黑色垃圾袋,分吃廢物,但這些廢物內可能有塑膠等物品,野生動物把它們誤當為食物吞食,容易引起窒息風險,甚至死亡危機。郊野公園的垃圾問題會間接損害野生動物的生態。
(言之成理即可)
2. 這是建議題。參考答案:
首先,市民應改掉亂拋垃圾的壞習慣。資料提及,有清潔義工發現不少市民在郊野公園亂拋垃圾,即使垃圾桶近在咫尺,市民都視若無睹,導致草地滿布膠樽、膠袋、鋁罐、燒烤叉、廚餘等垃圾。因此,到郊野公園遊玩的市民應盡良好公民責任,不要亂拋垃圾,把用完的物品帶離郊野公園棄置。這可顯著減少郊野公園的垃圾棄置量,並提升環境清潔度。
其次,政府應加強檢控亂拋垃圾的市民。資料提及,有環保團體拍攝到有野豬在郊野公園咬開了被棄置的黑色垃圾袋,分吃廢物,恐怕會有窒息死亡的風險,影響生態環境。因此,政府可加強派員巡查郊野公園,如發現有市民亂拋垃圾,應作出罰款檢控。這可遏止市民亂拋垃圾的違法行為,保護郊野公園的生態環境。
(言之成理即可)
延伸閱讀
1. 《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漁農護理署官方網站,https://www.natureintouch.gov.hk/outdoor/activity/nit_2011/0/705
2. 《立法會十三題:疫情下大量市民前往郊外》,《立法會新聞公報》,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2/03/P2021020300475.htm
3. 《四個山野拾遺貼士——安全最重要》,綠色和平官方網站,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health/update/16715/%E5%9B%9B%E5%80%8B%E5%B1%B1%E9%87%8E%E6%8B%BE%E9%81%BA%E8%B2%BC%E5%A3%AB-%E5%AE%89%E5%85%A8%E6%9C%80%E9%87%8D%E8%A6%81/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