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上海4月9日正式公布《「十四五」時期提升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規劃》。分管商務和外資、外貿等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長宗明在《規劃》專題發布會上介紹,未來五年,上海將通過6方面23條重點任務措施推進「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躍升」,力爭基本建成全球貿易樞紐、亞太投資門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貿易投資制度創新高地,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

滬上港澳問題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重申,上海持續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對於老牌的國際貿易中心香港來說,並不是要「取代」,而在於繼續在合作、競爭中共同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尤安山還提醒記者留意,《規劃》中專門也提到了上海要「優化國際經貿人才發展環境,加大海內外優秀人才吸引力度,強化高水準人才隊伍培育」。他說,據不完全統計,現時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港人已經有十萬左右,可以預見,隨着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能級的提升,對於香港精英和人才的需求也會增加,在滬港人和港資機構可以率先投入其中,助力上海發展。
口岸貿易世界之首

宗明介紹,無懼疫情的衝擊,上海市在「十三五」期間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目標已經如期實現,口岸貿易額位列世界城市首位。其中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5年的1.7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萬億元增長到1.6萬億元,在國內城市中均名列榜首。
同時,上海也繼續成為內地城市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青睞之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分別從2015年的535家、396家增加到2020年的771家、481家。在鋼鐵、有色金屬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已經成為國際市場重要風向標。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顧軍還補充說,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又有20%的提升,並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4家,研發總部5家。這樣的數據,也代表了外資企業對於中國發展的持續認可。
挑戰與機遇並存
宗明說,「十四五」期間,面對全球貿易壁壘增加、國際經貿規則重構、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等不利因素,上海將迎難而上。而放眼國家大局,內需潛力的釋放、數字經濟的加快發展等利好因素,亦將成為上海的新機遇。
記者留意到,除了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消費等傳統工作,上海此次的規劃亦充分借鑒了香港的經驗,「制度創新」、「法制化」等內容佔據了《規劃》的很大一部分。首先,港人和海外最為關注的「自貿試驗區」將繼續扮演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驗田的角色,率先推進高水準制度型開放。同時,因為「進博會」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而成為港澳台地區人才新聚焦點的虹橋商務區,亦將在進口商品集散和數字貿易方面重點發力。宗明還強調,營商環境的優化將與《規劃》其他工作共同推進,未來五年,上海將深化跨境貿易降費提速改革,推進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健全適應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法規制度體系。
上海市海關副關長柳波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進一步補充,將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着力「優流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上海海關將充分運用特殊經濟功能區和特殊綜合保稅區政策,構建起全新的貿易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在虹橋商務區,則將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推動虹橋B保中心建設和常年保稅展示交易平台建設,提升新興業態及高端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專家:十萬港人可享先機
談到上海的「十四五」規劃聚焦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專家表示,過去上海的改革開放一直以港為師,現時建設國際貿易樞紐,自然亦離不開香港的幫助。尤安山說,上海基於在國內現有的地位和條件,推動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是理所當然的,現時可能對香港亦是一種鞭策,但不會是「誰取代誰」的威脅。何況從現實情況來說,上海仍然無法與香港相比。特別是對國際貿易規則的把握,法制環境的建設等等,香港仍然領先。從這一意義上說,香港的人才、機構亦是上海現在所需的,相對於外國人和機構來說,更有優勢。
尤安山還告訴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繼續支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建設,更加大了支持港人發展的力度。除了大灣區,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將為更多港人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內地生活環境與香港相似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現時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港人已經有十萬左右。專家表示,無論是已經在職的,還是正在求學、將要求職的港人,應該好好把握這樣的機會,在未來的人才競爭中爭取先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