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卜拉

28日晚,香港演員廖啟智因病去世,令不少影迷唏噓。有人說:「智叔」追隨「達叔」而去,對於喜歡香港電影的人來說是莫大的遺憾。

廖啟智(左)、吳孟達(右)。(來源:港台腔)

難忘《無間道》里陰狠的倪家三叔,《籠民》里住在籠中的智障少年,《殺破狼》里的華哥……很多人渴望眾星捧月,廖啟智偏偏甘當綠葉,用有限的戲份給觀眾帶來無窮的觸動,詮釋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道理。

不久前,有人將他在《過春天》中扮演獨居父親的賣貨畫面搬到網上,炮製「老戲骨晚景悲涼」的新聞,賺足了同情的眼淚。雖然最終真相大白,人們仍然感嘆,他的演技讓人分不清戲劇和現實,戲裏戲外都是香港最有煙火氣的生活。

吳孟達、廖啟智這些老戲骨身上,有整整幾代香港人的影子。智叔在工作上是「金牌綠葉」,在生活中也是「暖男丈夫」。面對痛失愛子、妻子抑鬱的生活打擊,廖啟智天不亮起床照顧一家老小,演戲工作到深夜,用肩膀扛起了不幸的生活。

「我從沒想過做明星,我只是一位演員。只想打份工,有糧出,回家陪老婆兒子。」這樣朴實的話語,記錄下一個香港人積極打拚的光彩人生,也成為獅子山精神的生動縮影。

香港的煙火氣,不只有紅磡的音樂會、街頭的叮叮車與美味的茶餐廳,更在於行人走路的速度,加班加點謀生活的努力,以及黑暴肆虐時步行、騎車也要上班的敬業。電影《歲月神偷》中「難一步,佳一步」,《功夫》里的「矮要承認,挨打站穩」,《少林足球》里的「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透過煙火氣,可以看到一代代香港人埋頭苦幹、奮力打拚、熱愛生活的身影,就是這些,支撐了小漁港變身大都市的奇跡。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社會逐步陷入了「政治高熱」的病態中。反對似乎永遠比建設有理,而真正的民生問題卻在無休止拉布中束之高閣。手勤口笨的幹實事的人受到侵擾,反中亂港分子卻聲音越來越大,彷彿靠破壞就能解決香港的問題;無恥政棍空占議席、懶理民生,天天只想着奪權,不想着履責,做秀大過做事;無良媒體糾纏「是否需要愛國者治港」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不斷消耗公眾注意力。治不好只說不做、內耗爭拗的毛病,喚不回手勤口笨、自強不息的精神,香港的煙火氣便很難恢復如初。

再大的風暴也終將停止,但需要做的不是靜等天時,更需要一手一腳地去拚去幹。國安法讓香港迎來由亂轉治的重大轉折,完善選舉制度則可以築起良政善治的「安全堤」,底線基礎牢固了,可以為幹實事的人提供更好的舞台,為找回香港的煙火氣提供機遇。正如《獅子山下》所唱,「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讓更多手勤口笨的實幹者安心工作、打拚生活,香港才能迎來文藝復甦、經濟恢復,重新步入穩定發展的正軌。

(來源:微信公眾號港台腔)

責任編輯: 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