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昨日閉幕,重點之一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國家未來數年的發展大局定調,影響深遠,不但全國各地唯此馬首是瞻,就連國際社會亦十分關注。香港需要認清自身定位,積極參與其中,才能捉緊嶄新機遇,同時為國家發展出一分力。

聯繫內地與國際重要橋樑

從草案中可見,國家極力支持香港鞏固自身競爭優勢,投入祖國發展大局。經濟方面,香港首先要繼續強化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去年環球市場波動,全球投資市場在新冠疫情下備受挑戰,但香港的IPO仍能領先全球IPO集資榜,共有154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資金額達3,975億港元,在全球位列第二。

同時,德勤及畢馬威等多間機構都對香港的資本市場發展感到樂觀,初步預計2021年香港IPO額可達4,000億元,或有望重奪IPO全球第一。另外,股票通與債券通的交易量增長強勁,前者的日均成交量在2020年上升逾1倍,而債券通日均成交量則錄得82%的增長,反映香港仍是聯繫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地位穩固。

再工業化走向高端及智能製造

草案亦提到,國家支持香港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地位。內地經濟正值升級轉型,不再只聚焦於製造、生產,更強調建立國家品牌。

香港作為亞洲首屈一指的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能夠補足國家對產品認證的需求,為當地企業提供高質素認證服務,提升大眾對產品品質及安全方面的認識,保障消費者同時提高內地與香港產品的國際地位。這方面的業務不但極具發展潛力,更能協助國家建立優質商品銷售商之國際形象,可謂一石二鳥。

此外,草案表示香港服務業需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但其實除了服務業,製造業亦同樣需要升級轉型。近年廠商界大力推動本地「再工業化」,透過應用創新科技及吸納本地技術人員,和香港科研與頂尖學府林立的優勢,走向高端及智能製造,減低本港的土地及人力成本。

港應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十四五」規劃的一大重點就是「雙循環」戰略,香港有着國內國際市場「雙接軌」的角色和優勢,應積極參與其中,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現時環球政治走向兩極化,經貿壁壘分明情況未見緩和,加上疫情影響,難得「十四五」規劃預示了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進程,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商界定要抓緊機會,深化與內地經貿、科創的合作關係,並擴大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與優勢互補,積極開拓內地市場,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