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曾說:

Genius is 1% inspiration, 99% perspiration.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此話足證天才若要成功也需苦幹(需要)或也須苦幹(必須)。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歌手譚詠麟的一首粵語流行曲就以「成功需苦幹」來命名。自此,「成功需苦幹」這句至理名言不脛而走。

今天的香港發展已達飽和,加上內地城市的高速增長和周邊國家的穩步向前,如今的社會由充滿機遇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人浮於事。個別年輕人如沒「家底」(上一代通過努力所建立)撐持,則難以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創業」簡直是癡心妄想。為此,社會上普遍彌漫着「有苦幹不等於成功」的悲觀情緒。由於「父」與「苦」音近,有人便把「成功需苦幹」惡搞成:

成功需父幹/成功須父幹;成功靠父幹

成功靠父幹,買樓父幫忙

雖則不值得鼓勵,卻有其道理。

就「成功不靠父幹」的理念,廣東人會說:

好仔唔論爺田地,好女唔論嫁妝衣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唔論」,可寫作「唔要」、「唔謀」、「唔爭」,意思是不論、不在意、不爭奪、不管如何。「爺田地」泛指家產,「嫁妝衣」泛指女兒的嫁妝——出嫁時帶往夫家的財物,除關乎娘家的體面外,還作為女兒日後生活的保障。全句指好的兒子不用依靠家產也可奮鬥有成;好的女兒不用依靠豐厚嫁妝也可與夫君共建美好家庭,比喻人要有志氣、有出息,毋須靠父蔭,自己掙回來的才馨香。不說不知,現今社會上有不少白手興家的成功人士,「好仔唔論爺田地」正是他們的座右銘,而這亦是筆者其中一條家訓。

一代「配音王」譚炳文先生於1934年在香港出生,生於這個年代的人見證了名副其實的「大時代」:

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導致「大蕭條」,且對全球經濟帶來長達十多年的沉重打擊

1937年至1945年間,中國抗日戰爭爆發

1939年至1941年間,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

1941年至1945年間,香港淪陷,歷時三年零八個月

那時的所見所聞,有「搵朝唔得晚」——饔飧不繼1,甚或長期「冇工開」——失業;有住得「迫迫夾夾2」——如筆者小時一家多口擠在一個板間房裏,甚或「竇口冇個3」——流離失所;更甚者,在無力養育眾多子女的情況下「賣兒賣女」,可謂慘絕人寰;淪陷時期,市民活在極度驚恐中都不用說了。

譚炳文先生的女兒瑩瑩(譚淑瑩)告訴筆者,爸爸家中有九兄弟姊妹,他是老大,爺爺當年經營一間僅可收支平衡的小型店舖。面對當前不妙的國際形勢和惡劣的社會環境,再加上家裏「成篸牙等住開飯4」,身為長子的他別無他選,16歲便投身社會以幫補家計,具不凡演藝天分的他就此不刻意地開展了其後數十年的黃金事業。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步入上升期,店舖開始有盈利,本可分得最大份紅利的譚炳文卻一直分文不取,全數由家中其他成員攤分。瑩瑩對爸爸這種「顧家」且「有志氣」的表現表示高度欽敬。瑩瑩又提到爸爸經常對她兩姊弟說「好仔唔論爺田地」,目的是希望他們做人要「靠自己」,而這亦成了她兩姊弟日後立身處世的指標。

廣東人有所謂「話唔埋」(說不定),在充滿變數的情況下,今天你所擁有的不代表你一直可擁有。比方說:一場洪水,「爺田地」可在一夜間毀於無形;一場百年難遇的金融風暴,「爺田地」可蕩然無存。假若你一直都是靠父幹、憑父蔭,自己一無所長,何來應付「突變」呢?所以說,「靠自己」才最穩當。

假設沒人和你分「爺田地」,即你是唯一繼承人,那可怎辦?筆者會建議把「好仔唔論爺田地」改成:

好仔守好爺田地

做到「守業」才對得起列祖列宗。

假設你心有宏圖卻資金短缺,「爺田地」此時發揮了促成作用,筆者又會建議把「好仔唔論爺田地」改成:

好仔善用爺田地

據說,人稱「基建之父」的香港企業家胡應湘就是拿了一些「爺田地」來創建「合和實業」,繼而成就了不朽的基建事業,包括投資興建「廣深高速公路」、泰國曼谷的「高架輕軌鐵路」,以及倡導興建「伶仃洋大橋」和「港珠澳大橋」。實話實說,「爺田地」只是先助你上馬,若然你不具應有實力或不努力,事業當無以為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饔飧不繼」中,「飧」讀「宣」。

2、「迫迫夾夾」中,「夾」口語讀「劫3-6」。

3、「竇口」本指洞穴,借喻居所。

4、「篸」,讀「慘2-5」,一種簸箕;「成篸牙」 指盛器載滿了牙,牙多即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