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宋偉)今年七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量達到1.127億噸,創下近三年來最高水平。二季度以來,伴隨國內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中國鋼材市場開始恢復,中國經濟復甦帶來的強勁需求正逐漸顯現。在招商局集團旗下大連港,縱然面對疫情影響,該港鐵礦石混礦業務前八個月仍實現逆勢增長,並借勢成為向淡水河谷東南亞市場提供混礦產品的「首選港」。大連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台金剛表示,成為混礦「首選港」,不僅解決了混礦產品單一內銷或外銷壓貨周期長等問題,也為國內下游鋼鐵企業擴大選擇面、保證供貨可靠性帶來了利好。
受全球疫情影響,自三月底開始,作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的巴西淡水河谷,其馬來西亞混礦基地一直處於停產狀態,無法繼續為東南亞各鋼廠提供混礦產品。了解此情況後,大連港及時把握了這一特殊時期的市場機遇,與淡水河谷展開多輪溝通洽談,最終憑藉混礦業務的軟硬件優勢、周密性和經濟性,贏得混礦產品轉水越南業務。
9月22日,力拓-大連港中國港口首次「保稅混礦」項目啟動。作為國內首個具備「保稅混礦」資質和國家首批允許接卸40萬噸礦船的專業化礦石碼頭,大連港成為全國首個開展多國別、多礦種「保稅混礦」的港口,也成為力拓集團在中國港口開展「保稅混礦」業務的首選合伙人。
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大連港混礦原礦進口近800萬噸,其中混礦中轉超過400萬噸,佔比逾50%,位居全國第一。「在打造世界一流強港過程中,大連港的國際中轉分撥能力是很重要的指標之一。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拓展加拿大、澳大利亞混礦業務。」 台金剛說。
海鐵聯運保腹地生產
面對疫情衝擊,大連港通過創新手段「危」中尋「機」,混礦業務逆勢上揚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把『六穩』、『六保』作為首要任務,堅持疫情防控和生產運營兩不誤。特別是要在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做出積極應對。」
疫情期間,國內公路運輸受阻,東北腹地的鋼廠復工復產面臨原料短缺影響。對此,大連港聯合鐵路部門擴大鐵礦石鐵路轉運比例,發運量同比增長逾30%。通過「散改集」等多種方式,保證多條運輸渠道暢通,滿足了腹地企業的生產需要。
台金剛透露,今年1-8月,大連港在外進大宗散貨方面增幅顯著。其中,進口鐵礦石、進口原油同比增長均近兩成,進口煤炭、進口糧食同比增幅更高達約八成。「大連港外貿大宗散貨實現了突破歷史的大幅上揚,這對在疫情特殊時期,穩定東北腹地經濟、企業供應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內貿方面,他坦言受疫情影響,在二、三兩月吞吐量下滑較大,但自四月起已實現反彈。該港五、六月內貿貨物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7%和5%,業已恢復疫情前水平。
抓東南亞商機穩外貿
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自貿港將進一步催動以中南半島為核心的泛亞高鐵經濟圈發展,越南航區未來存在巨大發展潛力。
短短十天後,「海陸克勃格」輪在大連港集裝箱碼頭靠泊作業,海陸越南線正式開通,成為大連港今年新開的第5條東南亞集裝箱班輪航線。9月12日,長榮海運「凱恆」輪靠泊大連集裝箱碼頭,標志着長榮東南亞集裝箱航線正式在大連口岸運營。截至目前,大連港今年已新增7條東南亞航線,集裝箱內外貿航線共達97條。「受中美貿易戰、全球疫情等綜合影響,我們認為未來國際貿易全球化將向區域化轉變。因此,大連港今年重點加大了東南亞航線開發力度。」
近年來,包括越南在內的中南半島區域經濟發展迅速,出口中國水果業務增量顯著。以香蕉為例,去年越南香蕉佔大連口岸進口香蕉市場份額僅為17%,今年則快速升至45%,越南已成為大連口岸水果進口量最大的貨源國。
在高增長的東南亞水果進口市場預期面前,作為全國首個開展冷藏箱直提業務的港口,大連港選擇搶先布局冷鏈物流延伸服務體系,打造東北亞水果集散中心。「大連港通過加大硬件投入和上下游產業延伸,將冷鏈作為產業體系發展。一方面,縮短貨主至少一天的冷庫提箱時間;另一方面,積極支持進口冷藏香蕉車船直取快速入庫熏蒸,與冷鏈企業共享碼頭場地資源,降本效果惠及了整個冷鏈物流鏈條。」
台金剛表示,大連港將持續發揮冷鏈物流樞紐港優勢,把握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合作機遇,以完善的東南亞航線網絡推動進口冷鮮水果業務,帶動出口業務並增。
關口前移保生產
盛夏30攝氏度的高溫下,穿着厚重的防護服,爬上數層樓高的懸梯,在密閉的駕駛艙為外籍船舶連續引航數小時……疫情期間,引航員當之無愧成為港口工作條件最艱苦的職業。
作為外貿主導型港口,大連港高峰時每天要接卸50餘艘外籍船舶,這對港口外防輸入提出了極高要求。在海外疫情多點爆發的情況下,引航員要比海關檢疫人員更早接觸外籍船員。「我們的引航員實行三班倒制,平均一名引航員要連續工作五天,下船後第一時間進行消毒隔離。」台金剛說,每結束一班,引航員都需要檢測核酸並隔離,再次上崗前,還要再次進行核酸檢測。「正是因為引航員的辛勤付出,保證船舶按期靠港,才為後續生產作業奠定了基礎。」
針對疫情,大連港採取了非常規措施,不僅在防疫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提出了「關口前移」的要求。針對外籍入境的冷鏈生鮮船等特殊船舶,也相應提高了防疫級別。截至目前,大連港累計投入防疫物資採購資金超692萬元。自1月20日以來,累計作業船舶近7000艘次、進出港旅客近80萬人次,實現了疫情零輸入、零感染。
創新轉運保民生
疫情發生以來,面對內出玉米市場南北港口價格倒掛,以及北方港口量縮等不利因素影響,大連港在周邊港口轉運量下滑的情況下,依然實現玉米吞吐量企穩回升的小幅增長。「我們通過創新引進玉米小高箱作業模式,不僅提高了接卸效率,還極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作業風險成本。」
六月中旬,大連港首次完成由俄羅斯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的轉運作業,開闢了大連口岸外進大豆轉運作業新模式。在實際作業中,大連港結合此前內貿玉米鐵路「小高箱」作業模式和外進大豆貨源裝卸工藝要求,首次創新採用外貿進口海運箱進行「集改散」疏港作業。「通過創新改進糧食裝卸工藝、打造全程最優物流方案等一系列增值服務,不僅為國內下游的榨油、飼料企業解決了物流運輸難題、降低操作成本,還進一步提高了散糧車的周轉使用率。」
台金剛表示,大連港以外貿進口大豆為突破點,全面加強全程物流服務,有效促進進口大豆轉運。同時,協同海關開展異地調離,提升服務質量,縮短船舶調離手續時限,前八個月累計轉運進口大豆超過110萬噸,同比增長實現了翻一番。
今年前八個月,通過搭建南北協同糧食班輪航線,推進班輪運輸模式轉向「多港多航」,大連港架起了糧食陸海運輸綠色通道,散糧碼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幅超過五成。
線上服務保市場
一鍵開具電子版增值稅普通發票,全面推行口岸出口電子放箱平台,協同外理公司開發網上業務辦理平台,自動化無人碼頭轉型升級……自疫情至今,大連港加快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應用和服務,完成從線下到線上的迭代升級,為抗擊疫情保市場、穩外貿註入了數字化力量。
疫情期間,大連港自主研發的VGM電子發票系統正式上線。這對減少業務操作中的人員接觸,降低疫情感染風險起到了關鍵作用。該系統基於數字化AI技術,不僅能提供備案資料的自動審核,還為碼頭、場站、船代等客戶開具電子發票提供一站式數字化服務。通過一鍵申請、一鍵取票,減少了疫情感染風險。
受疫情影響,前八個月大連港集裝箱線上業務需求猛增。面對市場迫切需求,大連口岸出口電子放箱平台全面上線。藉助該平台,申請出口放箱、自助查詢信息、場站無紙化辦單均可在線上實現。
除了線上業務平台,大連港集裝箱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也在年初正式投入運行,助推傳統人工碼頭向自動化無人碼頭轉型升級。運行以來,該項目不但滿足了集裝箱堆場的全天自動化作業需求、實現遠程智能調度,且堆場內全封閉、無人機交互的作業模式也保障了疫情期間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