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台灣知名學者高希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是「做對的事」

2020-10-04 21:59:51 時事
高希均教授透過視頻向上海朋友致意,期待「兩岸一家親,兩岸一起興」。記者張帆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台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是台灣德高望重的學者。2018年,為了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他創辦「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並每年來滬出席活動。今年,疫情來襲,兩岸交流受阻,但高希均最終成功推動第三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行,受到兩岸文化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峰會後,高希均教授接受了記者的連線專訪,他表示,在今年這樣的特殊時期,更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兩岸朋友面對疫情的無畏。

視頻連線以文會友

遠見文化高峰會自2018年創辦以來,受到兩岸文化界人士的歡迎。朱銘、白先勇、余秋雨、周功鑫、孫震等兩岸各界200餘名嘉賓先後出席活動。峰會聚焦文化領域,今年也邀請到了張毅、張曼娟、羅智成、趙麗宏、安諒、胡中行、劉煒等兩岸文化界代表人士深入交流,隔空對話。同時還安排了青年沙龍、文化參訪、詩歌講座。

作為主辦方,高希均教授通過視頻對上海的朋友們一再致意:「很多嘉賓都認識,很遺憾不能和大家握手。」他說,自己主業是研究經濟的,今年就想用經濟眼光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為上海奇蹟高興

第三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近日在上海和台北兩地成功舉辦。記者張帆 攝

出生在南京,幼時在上海生活,後跟隨父母前往台灣,這讓高希均把上海和台北都視為故鄉。至今,他還能用熟練的上海話與我們交流,這也是他選擇在上海創辦這樣一個峰會的初衷。

談及第一故鄉上海,高希均認為,改革開放和浦東開發,讓這座城市不斷創造經濟奇蹟。他說,自己是1949年離滬赴台,那時的上海滿目瘡痍,那麼落後,甚至於1988年時第一次回來,看上去還是那麼落後。但是從1990年浦東正式開發開放開始,至今三十年,上海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進步、最偉大、最新的城市。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高希均幾乎每年都要回到上海,親眼見證這片土地的變化。從經濟學角度說,這樣的偉大成就,在於政府長時間靜下心來,「把資源用對地方、做對的事」。這個社會及這個國家就能很快發展。至於何謂「對的事」,核心就是六個字:「開放」、「文明」、「和平」。中國大陸正是在過去幾十年堅持這樣「做對的事」,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談到這裡,這位曾經長期在美國高校任教的學者也不無遺憾地說,現在的美國,每做一件事都是與之背道而馳,至於台灣也差不多,有限的資源該用在哪裏?投給教育提升社會文明,「還是買武器?」

期兩岸攜手「做對的事」

高希均仍然對於兩岸和平充滿信心。在本次峰會期間,他還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兩岸一家心,兩岸一家興。」他說,無懼疫情和人為干擾,只要兩岸越來越多的人攜手,推動經濟開放、社會開放,努力把資源用於文明和文化建設,然後走向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文化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展望未來,高希均堅信,疫情的阻礙只是暫時的,他也將繼續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不懈努力,特別是遠見文化高峰會這樣一個平台建設,也將繼續推進。如果再辦第四屆上海遠見文化高峰會,希望一切走向正常,不管在大陸的上海人或是在台灣的台灣人,大家都能持續交流與對話。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