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小伙參與建設5年:環保理念最值得驕傲
雲南是中國西南生態屏障,中老鐵路沿線的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素享「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生物基因庫」美譽。穿山越嶺、跨越江河的中老鐵路,沿線森林覆蓋率高、珍稀動植物分布廣。在白族小伙李春弟的眼中,中老鐵路國內段是他參與建設的鐵路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個項目,而貫穿中老鐵路規劃建設始終的綠色理念,是最值得驕傲的一筆。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雲南普洱、西雙版納報道
李春弟2008年從中南大學畢業時,正值雲南鐵路建設如火如荼,他參與了廣昆復線、永廣鐵路的建設,2016年起參與中老鐵路建設,如今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目前擔任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工程管理部副部長,從事中老鐵路建設管理工作。
設隔離欄和聲光屏障保護野象
李春弟對中老鐵路國內段的情況了然於心。他介紹說,中老鐵路國內段穿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規劃設計階段,就綜合地質條件、環境敏感點、城鎮規劃等因素,繞避各類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和環境敏感點,降低了對沿線環境的影響。
李春弟舉例說,野象谷車站兩端設計了兩座10公里以上的長大隧道,火車從山體內部穿過,在車站短暫停留,又一頭鑽入地下。「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不讓鐵路直接穿越森林,不驚擾野生動物,不影響亞洲象正常活動。」而在分布4群共40頭野象的大團山隧道區域,則在鐵軌兩側設置了綿延近26公里的鋼絲防護柵欄和聲光屏障,防止刮傷大象和火車震動聲、鳴笛聲驚擾大象。他數着指頭說:「延長隧道、調整隧道斜井位置、以橋代路,盡量避開野象活動區域,並設置隔離欄和聲光屏障,這些保護措施廣泛應用在了野象谷、尚勇等生態保護區。」
建橋採掛籃懸灌法免污染江河
中老鐵路在大江大河上建起的諸多橋樑蔚為壯觀。鮮為人知的是,在這些橋樑的建設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掛籃懸灌法。李春弟將右手掌合攏放於自己左臂下方比劃着,形象地說:「將掛籃懸掛在橋體下方,避免混凝土、焊花及雜物落下,污染江河。」
據了解,中老鐵路沿線的元江是水果大縣,更是久負盛名的芒果之鄉,在站區綠化時,考慮到芒果樹具有地域特色,更能提升綠化品質,無果時葱翠碧綠,有果時果香四溢。最終,靠近站區的三角梅被更換為80株芒果樹。
已完成綠化工程346萬平方米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普洱車務段副段長周立斌介紹,中老鐵路參建各方在施工後期,及時植草種樹修復生態,根據沿線不同氣候特徵、植被狀況、地域文化等特點,因地制宜地種植綠化植物,夯實地基、固化邊坡,減少水土流失。在對全線綠化按照「目之所及綠化全面覆蓋」的原則一體化打造的同時,深度考慮沿線地域特色和景觀文化,種植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綠植,既整體協調又各具特色。目前,已完成綠化工程346萬平方米,栽植灌木2,860多萬株、藤本約4萬株、喬木約6.3萬株,在沿線構建起了品種豐富、層次多樣的綠色長廊。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為打造綠色節能環保型車站,各參建單位嚴控主材損耗,提高設備利用率,廢舊材料再利用,減少建築垃圾;通過地面硬化、設置圍擋、場地封閉及綠化灑水降塵等措施,做好施工區域周邊樹木及綠植保護;並在噪聲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建築垃圾處理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目前,「一站一景」的精品站房已基本完成,而站房節電設備設施配置率達80%以上,節水設備設施配置率則達到100%。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