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醫藥人工智能學科發展研討會暨第六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15日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隨着大語言模型、知識圖譜、可解釋AI等技術不斷成熟,中醫藥正迎來從「經驗傳承」邁向「數據驅動」的關鍵轉折期。
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產業代表及青年才俊齊聚上海,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中醫藥深度融合的前沿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謀傳統醫學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發展的未來路徑。此次論壇的召開匯聚全球智慧,深化交流合作,為推動新時代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次論壇在中共上海市教育衞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主辦,聚焦「中醫藥+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旨在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今年3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正式成立中醫藥人工智能學院,目前設立了「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和「醫工創新班」3個本科專業,「中醫藥人工智能」「生物與醫藥」和「中醫工程」3個碩士點,「中醫藥人工智能」1個博士點。該學院設有「數理與計算智能課程群」「計算機與數據科學課程群」「智能醫藥工程與技術課程群」等8個中醫藥人工智能課程群,依託學校在醫工交叉與中醫藥現代化領域的深厚基礎,培養具有中醫藥素養、工程基礎、智能思維和國際視野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進而全面推動教育、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當日論壇開幕式上,中醫藥人工智能學院聘任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萬國華、來自早稻田大學的學者金群、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學者鍾麗丹等五位海內外知名學者為客座教授;聘請五位來自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領軍者擔任產業導師,形成「學術引領+產業驅動」的雙引擎發展模式,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與市場。
來自海內外的七位權威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賦能中醫藥的理論創新、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帶來了一場思想與技術交鋒的學術盛宴。國際知名學者就醫療決策優化、中醫理論與AI融合、知識圖譜構建、標準化與國際化、智慧健康生態建設等多個關鍵維度,報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引發廣泛關注;來自企業的代表現場分享了AI在智慧醫院、數字診療、藥物研發中的實踐案例,展現科技賦能醫療的真實圖景。據悉,主旨報告理論突破與產業實踐並重,勾勒「AI+中醫藥」全景圖,為「數智岐黃」時代擘畫了清晰而宏大的發展藍圖。
當日舉行的青年學者論壇匯聚了來自復旦大學、關西大學、澳門中醫藥學會、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機構的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圍繞AI驅動中醫藥科研範式變革,帶來兼具前沿性與落地性的研究成果,彰顯了新生代科研力量的創新活力。
據悉,論壇報告聚焦技術落地與跨學科融合,內容涵蓋中醫藥可解釋建模、AI算法驅動藥物質控、臨床輔助決策、多模態智能診斷、中醫基礎模型構建等熱點方向,展示了青年學者們「懂中醫、會AI、能落地」的複合型創新能力。
(來源:中新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