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永堅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
受美股早前調整,以及市場憂慮日圓利差交易盤會否再出現拆倉潮的拖累,港股近月進入技術調整階段,恒生指數兩度跌至近100天移動平均線(約25,400點)獲支持;技術走勢上,恒指早前回補今年10月13日出現的下跌裂口後(26,290點/25,634點),曾失守26,000點關口,而近日再收復此關並再現反覆上測27,000點關口之勢。
事實上,北水實為港股近月抗跌力較外圍股市強的功。根據招商證券國際的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南向資金淨流入港股1.17萬億元,成交額佔比23.6%,而北水經「港股通」持倉港股的市值突破6.3萬億元,相當於港股總市值12.7%。數據反映在北水對港股定價權日益提升之下,港股流動性結構與持倉基礎亦正逐漸擺脫過去較易受外資影響的風險。
儘管如此,基於港股作為國際性與開放式的環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面對全球五湖四海的資金,海外主要股市一旦呈現較顯著的震盪或調整,繼而產生的流動性收縮壓力,導致港股仍然較難獨善其身,只是北水對港股估值體系優化的貢獻將令後者於外圍股市一旦呈現風高浪急的環境,往往能展現較強的韌力。
港股於2025年內能否再刷新高位?恒指能否於年內升穿27,381點?筆者認為答案將視乎兩大因素而定,如果美股為主的外圍股市不出現新一輪「殺估值潮」」,以及中央政府於今年餘下時間推出新一輪較大規模的刺激經濟政策,相信港股有機會再作突破。
中資科技股的性價比更佳
當前美股科技股估值過高的陰霾揮之不去,甚至多間國際大型投行的CEO近期亦表示美股估值昂貴,不過,相比之下,恒生科技指數的成分股與納指成分股估值仍有很較大的折讓,恒生科技指數近期曾作調整,估值推向更合理水平,令中資科技股的性價比與風險回報更佳。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持有上述股份)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