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李望賢 深圳報道)東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解讀時常表現出刻板印象,其認知偏差的背後,是地緣政治博弈、文化框架視角和發展路徑差異織就的認知迷霧,也讓全面深刻理解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創新特質,成為全球議題的關鍵。近日,在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深圳校區灣區大師講堂,東西均諮詢公司創始人兼CEO、經濟學人集團前大中華區總裁劉倩以《東西方不同視角裏的中國經濟和創新》為主題進行分享,她認為,不同於西方強調從「0」到「1」的突破式創造,中國的創新自有其獨特的路徑,包括四大類型。
首先,中國常常從「1」做到「1.1」,但通過規模放大。「中國有14億人口,還能面向80億的全球市場,所以如果做到『1.1』,有可能放大到『88億』。」她以螞蟻集團為例分析,其源於2004年推出,比PayPal晚六年,但隨後加入自己的特性與服務並大規模擴展,支付寶整合到螞蟻集團,成立於2014年10月,僅六年,其IPO預估市值達3100億美元,這不是一個全新概念,而是通過創新疊加和規模化完成。
第二,做法不同但可能更好。如DeepSeek僅成立兩年,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可以比ChatGPT更高效也更便宜,找到了不同甚至更優的方法。
第三,把不同的「1」組合成「10」,如微信,吸收了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等的特點,還能像亞馬遜一樣購物、像Uber一樣打車,成為一個操作系統。
第四,把一個「0.1」做到極致並跨行業賦能。如寧德時代,它不造整車,只專注於「電池」這一點,並做到全球領先,為全行業賦能,甚至測試電動飛機、推出電動郵輪,專注一個點並做到極致,賦能其他領域。
「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不是普遍公式 避免為了消費而促進消費
作為經濟學人智庫首位中國籍經濟學家,劉倩曾帶領全球經濟研究團隊用頂級計量模型分析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她創立東西均公司,憑藉多年積累的中國企業出海與案例、跨國企業在華運營和策略管理,為應對日益複雜國際環境下的客戶提供平衡的地緣政治、經濟和商業諮詢。
在她看來,中國經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中國經濟和世界更加深入、不可分離的結合,當外部環境額外複雜充滿不確定性,如何有定力、有實力、有自信的回應,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內部充滿更多問題、更多挑戰,經濟放緩的同時財富和機會公平也需要改善,政府債務、企業活力、人民信心都充滿挑戰。效率和公平難以兼得,如何找到一個完美的結合點,是巨大的考驗。
她並認為,私人消費的確現在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但沒有出現預期增長,根源在於大眾面臨收入增速下降、失業風險上升、財富縮水等挑戰時,很難有消費信心。「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絕不是國際通用公式,沒有任何國家或個體可以通過多花錢變得更富有,而是當國家和人民變得更富有,自然會提高消費。所以不能因果顛倒,應當避免為了消費而刺激消費,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