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獨家專訪】《日掛中天》打通粵產片任督二脈 出品人陳有方×總製片馬雙 巧借政策東風造夢

2025-11-05 04:00:58 娛樂
●陳有方寄語創作者大膽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
●馬雙對中國電影業充滿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攝

在影視行業相對下行的時節,一部中小成本電影,如何從一個念頭快速闖入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讓一眾主創從廣州的老街閃耀國際電影節的紅毯,相比《日掛中天》裏求而不得的人物故事,這部電影從構想到立項、拍攝,每一步走得都恰逢其時。但這份「好運氣」,不是偶然——是熱土的滋養、政策的扶持,更是台前幕後一群人拋開功利,回歸到對電影純粹的熱愛與堅守。若問電影會不會好看?中國電影人何時能拍出有國際影響力的最佳影片?答案或許就在90後出品人陳有方、80後總製片人馬雙他們明亮進取的眼光裏。「可遇不可求,比成功的商業片更令人激動。」影片獲獎的餘溫持續蔓延,出品人陳有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感嘆,這讓他更加堅定了投資好作品的決心。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對一個出品人而言,電影一定要滿懷熱愛與情感,但也絕對離不開投資人的清醒核算:「光有熱愛還不夠,得借助各方力量把事做成才行。」帶着這份清醒,陳有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當製片人把劇本給他,了解了故事大綱和導演、演員等主創班底,一句「可做」之後,便是帶着劇本直奔和電影背景故事適宜的廣州。

跑政策、做項目路演。這番「說走就走」的積極進取心,陳有方決定笑納這份誇讚。「我和廣東電影業界的交往幾乎為零,此前也並沒有其他業務在此落地。」面對香港文匯報記者拋出:「為什麼就直接跑去廣東,怎樣能對接到你想要的政策服務?」這個問題時,陳有方先把目光看向一旁的馬雙,然後說,這得益於我們有一個高效運轉的以「製片人」為中心的製片團隊。

作為電影《日掛中天》的總製片人,馬雙在和出品人陳有方合作創辦廣州薄荷糖影業之前,曾在內地頭部影視企業任職,負責過《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等諸多電影的製片工作。两人的相識,也緣於當時工作中有部電影需重新緊急找投資。

獲廣東省政府真金白銀支持

「有方給了我二十分鐘時間講述,就直接解決了我所有的資金困境。」正是這份信任和乾脆,他們後續成為搭檔一起做電影。「我們一開始就是朝着做商業故事片去的,作者、藝術電影也一直在投。」陳有方說,一家影視公司的轉速需要有高效的管理和任務細分。在投資啟動《日掛中天》時,同期在開發的影視項目也大概有十五六個。而此前,他們也一起參與了電影《長安的荔枝》《刺殺小說家》《野孩子》這些差異化的影視產品。

「我們需要保證一年大概有2到3個可以拍出來且上映的作品,這是一家影視公司要生存下來的一個基本條件。」在陳有方眼中,以馬雙為「製片人」中心制的十幾個團隊的生產力並不亞於一些大型影視企業200人的規模效率。

「主動跑去廣東要政策,源於我們有專門研究各地政府對電影的政策的小組,因此很快就搜集、了解到廣東有相關影視產業對接大會,包括一些影視路演活動。」陳有方用「起身走」的姿態回答了香港文匯報記者的疑問。

當下,內地很多省市的政策對接服務都十分細緻和熱情,關鍵是大家如何主動對接需求。「《日掛中天》在劇本方面獲得了數十萬的資金支持,這些機會都一致對外開放,只需我們上台宣講劇本,就有可能拿到。」如果要從自己的經驗裏面找一點談資,陳有方認為,對於年輕的創作者而言,不光要埋頭創作,也要學會往現實中去拿到支持。

「去年四五月份《日掛中天》開始籌備,7月份就開始拍攝。這樣的速度在行業裏來說,非常快。」馬雙感念,電影獲得了來自廣東省、廣州市等各級政府的支持,在立項之初就為影片減少了20%的支出成本。

回到一個劇本創作的視野,馬雙覺得,《日掛中天》的故事與廣東高度契合——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這裏的大時代與小人物、流動感與煙火氣,正是影片所需的精神底色。「廣州的這種漂泊感是電影很需要的。特別是,一個普通人的困境,也需要有合適的城市空間、質感和城市美學,這會幫助演員迅速進入到那個人物狀態,獲得更好的完成度。」

因影片與廣東結緣,陳有方和馬雙在廣州成立了薄荷糖影業,成立後在廣東立項拍攝的首部作品登頂國際舞台,獲獎半個月後,來自廣東的獎勵款項及時到賬。「真金白銀,說到做到。」陳有方連連感嘆: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多級政府主動對接,創業初期甚至手把手指導審批流程,這份誠意裏有着廣東做事的速度與溫度,也是《日掛中天》能落地的關鍵。

辛芷蕾張頌文馮紹峰求突破

取景地也是立項地,這部電影從項目得以順利開機,搭建自己的片場。而這部小成本電影,能集齊辛芷蕾、張頌文、馮紹峰等實力派演員,讓馬雙心生諸多感慨:《日掛中天》找到辛芷蕾時,《繁花》播出她熱度大漲,劇本、時尚品牌邀約都很多;張頌文也是《狂飆》之後演技有了大眾層面的共識;馮紹峰也願意求突破;幕後很多主創,例如美術指導翟韜前期都是自費赴廣州勘景。這部電影的製片成本和主創團隊其實完全不匹配。

作品與時代共振塑電影基石

影片公映在即,有聲音說,電影故事不佳,所以沒有拿到最佳影片獎,只跑出了最佳女演員獎。面對此類質疑,馬雙目光堅定說:「影片能入圍,首先離不開它的故事好。」在她看來,改革開放40多年,人跟時代的關係是所有影片的基礎。而在過去近十年,國際三大電影節的諸多獲獎影片,很多都是關於重逢的故事。

《日掛中天》也把重逢這件事情寫得特別具體和深邃。影片已經看過一百多遍,馬雙自己也會驚訝:「我為什麼還這麼能哭?」在她看來,這部影片不是一部單純的愛情故事片,更多是在講人和自己、人和他人、人和時代的某種精神和道德困境,然後在這個困境裏普通人找到某種和解和救贖。

作品受到國際電影節的認可,當時走在紅毯上,中文主題曲環繞耳邊,讓馬雙有一種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大家好奇《日掛中天》和它背後粵產地的故事,除了它是一部能夠走到大眾眼前的電影,也是一家初創企業「懂創作、善整合」的積極實踐,這也讓不斷培育中小影視企業的廣東更進一步,尋求成為連接資本、政策、創作的影視生產、製作樞紐,幫助更多中小成本電影解決落地難題,也為電影工業構建發展出廣東的影視資源流通生態。

《日掛中天》的獲獎,也在行業下行時有力勾起的社會熱望。「我們也正走在系統化且有方法論的電影生產行業道路上,不過接下來步子可以邁得更加從容和有力。」馬雙希望,更多年輕的電影人繼續做夢造夢。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