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雙喜歡用一組數據來傳遞她對中國電影市場的信心:2007年,她畢業時,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約為33億元(人民幣,下同);2019年票房規模達到640億元,即使被說下行期的今年,截至10月票房依舊超425億元。
「我們這一代中青年電影人,是成長在一個快速上行的行業時代。」馬雙記得,剛畢業時想要找一份跟電影相關的工作很難,身邊很多同學一畢業就處於失業狀態。但隨着產業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的人才需求,一度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就好像大家有一段時間詬病,電影行業似乎都在賺熱錢。馬雙的理解是:我們的電影高速發展期,其實也是大規模的學費繳納期。
「以前經驗少,不知如何去控制成本。」馬雙話,很多年輕人的經驗、能力,甚至在行業裏的影響力都不足以支撐大家去低成本完成一件高質量的事情,這是行業發展一度存在的絕對痛點。製片人如果沒有資本助力,沒有經歷過大體量的資金管理和學習,也很難馬上成為製片人。
即使入行十多年,參與過眾多製片工作,馬雙也說,廣州薄荷糖影業也在朝着「製片人」中心制的專業化路徑探索。「這種經驗也需要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的發展期,一定既有痛點又有需求。」馬雙對中國電影行業的信心依舊兩眼放光。
她自然而然也和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了一組故事:曾經籌拍《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時,前期採訪了30多位奧運冠軍。「我一直覺得中國運動員拿冠軍好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馬雙走到背後,看到他們的具體的付出,就知道了為什麼中國乒乓球可以做到世界第一。「我們都是笑着去,哭着出來的。」自此,馬雙對努力有了更確定的細分行動。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