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內向變健談 SEN童變乖情緒佳 親子迎正向改變
香港的社區客廳是基層市民的第二個家。他們在那裏享受烹飪、學習、交友的自由,體驗沉重生活壓力下的溫情與放鬆,見到艱難生活的陰霾下透出一束希望的光。香港文匯報訪問不同社區客廳的使用者,他們紛紛分享在那兒的溫馨和諧故事,並表示感受到社區客廳的好,願意盡己所能回歸社會。
以「幸福的起點」為核心定位的筲箕灣社區客廳,自今年3月營運以來,已成為當地基層家庭的「第二個家」,改變不少有需要人士的生活,有居於狹小單位的會員表示,客廳令子女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亦豐富了自身的社交生活;另一家長亦表示,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子在社區客廳內獲得職員以至其他家長的支援,情緒變得穩定,她自己亦透過教導製作甜品找到自我價值,成人與兒童也迎來正向改變。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筲箕灣社區客廳的常駐會員秀儀,一家4口擠在不足200平方呎的單位內。她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其租住的單位,廚房狹小到需要將爐具放在洗衣機上使用,分別正在就讀中學及小學的子女,做功課及溫習時亦只能輪流使用摺疊飯桌,「來到社區客廳後,幾千呎的空間讓孩子驚呼『怎麼這麼大』!」她表示客廳的學習桌、玩具房,提供足夠空間解決孩子們的活動與學習需求,而完備的廚房設施,更讓她不用再避開煎炸菜式,「現在子女想吃炸物,我都能滿足,不用擔心屋企滿是油煙。」因此客廳的廚房設施亦成為她最喜歡的角落。
欣喜單位寬敞 煮飯無懼油煙
除生活空間得以改善外,秀儀更在客廳找到歸屬感。她表示該處的會員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年齡層,也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而她的小女兒亦是SEN兒童,她透過觀察其他家長與社區客廳職員處理問題的方式,學到更有效的教養方法,「以前面對子女情緒,我通常也手足無措,現在會借鑑別人的經驗,子女亦變得更開朗。」
她表示幾乎每日也到社區客廳,中午時獨自準備食材,晚上與家人在社區客廳用膳,「有時候都會煮飯給其他家庭會員一齊進餐。」她直言在社區客廳,較在狹小的居所讓人更放鬆,「職員亦像家人一樣關心我們。」
另一位會員阿晴,則因為6歲SEN兒子而加入社區客廳。她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兒子因家中空間狹小,並缺乏社交生活,常透過搶玩具及哭鬧以表達不快的情緒,就連幼稚園老師也難以應付,「當時老師會叫我去學校接個仔走,等佢自己冷靜下。」
她今年5月底因社區客廳「洗樓宣傳」,得知有關設施而到場試用,詎料兒子主動說出「我喜歡這裏,什麼時候再來。」她觀察到社區客廳的環境,以及進入客廳需要刷卡,非任意出入,充分保障安全,讓她放心將兒子暫留在客廳中。
樂見兒子進步 學會表達需求
她表示,在客廳職員與其他家長的幫助下,兒子已逐漸學會表達需求,「以前他不開心就扔東西,現在會說『我不喜歡你碰我』,還會主動問『可以一起玩嗎?』」她透露,兒子的轉變連學校老師也感驚訝,「(幼稚園)畢業時老師問,這兩個月為何進步這麼大?」
不僅如此,阿晴還在客廳找到自我價值。由於她擅長製作甜品,故擔任義工開班教授其他家長做蛋糕,結識有共同話題的朋友,從原本內向,到如今願意向他人傾訴心事,「這裏不只是一個客廳,更是接納我們的地方,我現在敢規劃兒子上小學後出去工作了。」
對於社區客廳的建議,兩人均認為社區客廳體現特區政府對基層需求的關注,更期待未來能增加成人課程,如英文班,讓成年會員有機會繼續進修,同時希望設獨立的自習空間,讓特殊需要兒童在避免影響他人情況下,能更專心學習。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