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深耕「幸福在區區」 打造「第二個家」

2025-11-01 04:44:28 文匯專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筲箕灣社區客廳設有9個不同主題,包括「食」、「聚」、「歎」等,緩解基層家庭生活痛點,並推動無血緣關係的會員建立「擬親屬」紐帶,實現跨代共融與生活自主。保良局服務經理(綜合家庭)邱寶琴表示,希望打造「幸福在區區」的社區氛圍,讓更多區域的基層家庭擁有社區客廳的「第二個家」。

位於筲箕灣海天廣場的筲箕灣社區客廳,約2,700平方呎,每日風雨無阻服務社區基層市民。為讓基層家庭有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客廳被打造成9個不同主題的小角落,包括「幸福·聚」客廳、「幸福·煮」備餐間、「幸福·洗」自助洗衣或乾衣服務、「幸福·歎」放鬆閣等(見上表)。

邱寶琴介紹,社區客廳的服務涵蓋東區北角、鰂魚涌、西灣河、筲箕灣及柴灣等地。由於長者可享兩元乘車優惠,故客廳的使用者中,約半數是獨居或雙老長者,多居於狹小單位,部分甚至僅有一個床位,「收音機開大聲啲都會被隔籬投訴」。另外,不少長者怕「麻煩人」,即使生活困難也不願申請綜援等資源。除長者外,客廳亦吸引眾多單親家庭與劏房住戶。

她表示,不少基層人士選擇成為會員,是因看中「幸福·洗」,可每次使用8元的洗衣服務,解決了「洗衫難、晾衫難」的困境。另一主題「幸福·歎」的按摩椅亦十分受歡迎,邱寶琴表示按摩椅除是給長者使用外,「亦為了讓一些返地盤的男士,他們平日養家好辛苦,可以在收工後用按摩椅放鬆下。」

互相關顧 發現長者不適及時送院

邱寶琴認為,社區客廳的價值不僅在於為基層家庭解決生活難題,更在於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她透露,曾有長者因血壓驟升面色有異,但為免打擾職員而選擇獨自在角落休息,「當時幸得一位年輕媽媽及時發現並告知職員」,職員立即聯絡其親友並協助送院,醫生事後直言「幸好送院及時,否則可能中風」。

這次「守望相助」的經歷,讓會員間的信任更進一步。除此之外,社區客廳亦專注青年關懷,邱寶琴表示,會特意認識每位年輕會員,陪他們玩遊戲、傾心事,當發現有青少年面臨校園欺凌或情緒問題,會及時聯絡學校社工或家長介入,保障他們的心靈健康。

她並說,工作人員全年無休,即使黑雨過後亦會很快恢復營運,並坦言團隊的心願是「幸福在區區」,希望將這一模式推廣到更多區域,幫助更多基層家庭。「好多會員最初覺得『唔好意思』接受幫助,現在會主動分享食物、分擔煩惱」,故她笑言:「這裏早已不只是一個社區客廳,而是大家的心靈港灣,是真正的幸福起點。」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